創作者是逐利的,所謂的利:1、社交貨幣(別人對你的認可,使你虛榮心滿足);2、通過作品帶來直接的物質收益。
垂類社區聚焦在某一個領域,可以在短期內快速吸引大量帶有特定需求的流量,又由于流量的同一屬性,品牌主在此投放能命中的效率就會特別高,所以它有強大的商業價值。典型方向:醫美、汽車,行業的品牌金主都特別有錢。但這里的商業價值是對平臺而言,不是對社區創作者而言。品牌主希望直接通過平臺營銷覆蓋更多的人,但是他們很少找到頭部的創作者來要求其幫忙營銷。
而之前也說到,垂類限制題材發揮,平臺對內容方向把控的嚴格導致大V不可能像在泛類平臺隨意創作,而低頻的創作就不具備太多的關注價值,再加上垂類社區一般DAU規模就小,這就導致了大V在這里養號做人設根本沒有收益。
當前的互聯網已經不像2000年那種貧瘠的環境,只有天涯、貓撲這種。所以大V更多是為了物質收益活躍,但是素人其初心仍然是為了獲得社交貨幣多過獲得物質收益。
而垂類社區的用戶雖然是一波換一波,但本質不變的是:他們帶有目的/愛好在活躍。于是這里極其容易產生交流,最淺顯的現象就是表現在問答數據漲得特別好,因為這就是用戶的剛需。當交流產生,普通的用戶就會覺得這里熱鬧有正向反饋,自然而然容易在這里繼續創作。
所以絕大多數垂類社區,大V永遠把這里當作流量分發的渠道場所,只有普通用戶創作者才有可能玩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