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母是榮國府中的核心人物,《紅樓夢》中很多集體活動都是圍繞賈母來展開的。你對賈母是怎樣的印象呢?你認為賈母的藝術品味如何呢?
01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賈母給寶釵過十五歲生日,吃飯點戲時,賈母一定讓寶釵先點。寶釵推讓一遍點了一折《西游記》。賈母自是喜歡。
寶釵一個很懂得揣摩家長心思的大家閨秀,自己的生日宴會,并不是點自己喜歡的戲,而是想著賈母喜歡熱鬧戲,便隨著賈母的喜好來點。
后來賈母又讓寶釵點戲,寶釵便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不由得讓寶玉有意見"只好點這些戲。""我從來最怕這些熱鬧。"
但是賈母喜歡這些熱鬧戲啊,喜歡熱熱鬧鬧的氛圍。
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大雪天里寶玉同姐妹們在蘆雪庵烤鹿肉、作詩,好不快活。賈母也坐著小竹轎趕來了,這樣的景致、這樣的熱鬧賈母可不想錯過。
賈母來至室中先笑道:"好俊梅花!你們倒會樂,我來著了。""我也來湊個趣。""你們仍舊坐下說笑我聽。"
賈母問大家做什么事,眾人便說作詩。賈母便說"有做詩的,不如做些燈謎,大家正月里好玩的。"
大家一起做了一些雅致的燈謎,寶釵卻說:"這些雖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做些淺近的物兒,大家雅俗共賞才好。"
以上這些情節,可能會使讀者形成這樣一個印象,賈母是一個沒有太高文化的老太太,不像黛玉、湘云等姐妹們那樣會寫詩寫文,因此在藝術品味上也偏愛通俗藝術,喜歡熱鬧戲,喜歡淺近的謎語、故事等。
如果你以為賈母是一個沒文化、只喜歡熱鬧戲的老太太,那你可就錯看了賈母了。賈母其實是一個追求清雅的人,有著極高的藝術品味,她對藝術的品味之高遠遠超出寶釵的想象。賈母可不是一個一般的老太太。
02
第四十回,賈母帶著劉姥姥及眾人逛大觀園,聽到了鼓樂之聲,賈母便命文官等十幾個女孩子們進園子來演習。
賈母聽音樂,并不像常人那樣把樂隊叫到跟前來演奏,而是安排她們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演奏,賈母帶著眾人在綴錦閣底下喝酒,這樣借著水音,音樂會更好聽。
果然,音樂奏起,簫管悠揚,笙笛并發。正值清風氣爽之時,那樂聲穿林渡水而來,自然使人心曠神怡。
優美的音樂使眾人都增添了興致,忍不住要多喝一杯酒。先是寶玉禁不住,拿起酒壺斟了一杯,一口飲盡。湘云、寶釵、黛玉也都干了。劉姥姥聽了這般音樂,喜得手舞足蹈起來。
可見賈母不僅喜歡熱鬧戲,也喜歡清悠的音樂,而且她懂得借助自然的景致來欣賞音樂。借著水音、清風、樹林來欣賞音樂,這種藝術品味不可謂不高。
第五十四回,元宵節宴會上,賈母又叫文官等女孩子們唱戲,唱什么呢?賈母說:"剛才八出《八義》鬧得我頭疼,咱們清淡些好。"
可見賈母有時也會嫌熱鬧戲鬧得頭疼。怎么唱呢?在座的客人薛姨媽、李嬸都是看過好戲、聽過好曲的人,少不得弄個新花樣。賈母叫芳官唱一出《尋夢》,只用提琴和管簫來合,笙笛一概不用。也不用抹臉,聽的就是本色的演唱。
薛姨媽看過幾百班戲了,從沒見過用簫管和的。賈母說也是有的,《西樓.楚江晴》的一支就有小生吹簫和的,這也在主人講究不講究罷了 。賈母絕對是講究的主人。眾人都贊這出戲更難得了。
第七十六回,中秋佳節,賈母說賞月在山上最好,于是設宴在凸碧堂。賈母見月至中天,比先時越發精彩可愛。因說道:"如此好月,不可不聞笛。"因此命人將十番上女孩子傳來。賈母道:"音樂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遠遠的吹起來就夠了。"
中秋佳節,正是桂花飄香的季節,眾人賞了桂花,入席暖酒,音樂響起。嗚嗚咽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伴著桂花的香氣,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凈,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都肅然危坐,默默欣賞。
一首曲子結束,眾人稱贊不已。都說實在好聽,我們也想不到這樣,須得帶領著,我們也開些心胸。
可見賈母在藝術上不僅僅追求雅致,而且還是賈府中最懂得音樂欣賞的人 。
只是賈母這次在裊裊悠悠的笛音中聽出了凄清,聽出來悲涼之意。這個中秋節,宴會上的人明顯少了很多,不似從前那么熱鬧了。賈母聽著這笛音,品著當下的人生況味,回憶當日的熱鬧繁華,應該頓感傷感吧。
03
賈母不僅追求藝術的雅致,而且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逐漸淘汰掉那些口味低俗的東西。
第五十四回元宵節宴會上,來了兩個說書的女先兒,賈母問可有些什么新書。女先便要講一個《鳳求鸞》的書,只講了個開頭,賈母便猜出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并對這才子佳人的套路進行了狠狠的批評。
"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才子佳人,最沒趣。把人家女兒說的那樣壞,還說是佳人,編得連個影兒也沒有了。"
并對此類書的諸多不合理因素進行了分析。那些世宦書香大家便是告老還鄉,自然這樣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這些書上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鬟?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
可見寫這些才子佳人小說的人并不生在世宦大家,對世宦大家人的實際生活情況并不理解,并不知道大家小姐都是有奶母及一群丫鬟服侍的。所編出來的情節也就不符合生活實際。
賈母也對寫此類才子佳人小說作者的創作動機進行了批評,不過是嫉妒人家富貴,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編出來污穢人家。再者,他自己看這些書看魔了,也想一個佳人,所以編出來取樂。他何嘗知道那世宦讀書家的道理!
這么分析來看,才子佳人小說多是窮書生求之不得,便幻想出一個佳人來,以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并把自己幻想的佳人寫成小說。以文藝創作來彌補現實的缺憾吧,這么分析顯然很有道理,因為現實的貧乏,人就會寄托于幻想。
比如賈雨村,在他還是一個落魄窮書生時,甄家丫鬟姣杏回頭多看了他一眼,雨村便幻想這丫鬟看上他了,便認這女子是巨眼英雄,是自己在風塵之中的知己知音。如果賈雨村不是后來考中了進士,寫個才子佳人小說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他寫才子佳人小說,一定會把姣杏寫成世宦大家的小姐,身后還跟著一個貼身丫鬟。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這小姐相遇,這小姐還多看了他一眼,于是注定了一世情緣。
事實的情況呢,陌生男子壓根就沒有機會見到這些大家小姐的面。你看賈府中的小姐們平時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根本就不出門,即使出門也會規避見到陌生男子的。你看《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就知道了。賈母帶眾人去清虛觀看戲,小姐丫鬟們都興奮的不得了,因為她們幾乎沒有什么機會出門。到了清虛觀內,所有的小道士們都要規避起來 。
一個十二三歲的小道士跑得慢了,還被王熙鳳打了一巴掌。賈母心慈,叫他過來,給他幾百錢,并特意囑咐不要難為他。如果沒有賈母的囑咐,這個小道士必然會受到嚴厲懲罰的。
王熙鳳在賈母面前之所以敢打這小道士打得如此理直氣壯,就是因為她守的是大家的規矩。而且眾婆娘媳婦還都圍著這小道士喊"拿,拿,拿,打,打,打!"這都說明這就是當時的規矩,貴族之家的小姐們來此,陌生男子就要規避,你小道士跑得慢了,沒有規避起來,就違背了規矩,就會遭到懲罰。
我們再回到原先的話題,賈母批評才子佳人小說,認為這都是編的沒影兒的事。可見賈母在看戲聽書的過程中也不只是被動地接收,而是會主動思考。她看得多了,就知道哪些東西是好的,哪些是套路化的,是低俗的。因此她就會摒棄這些才子佳人的書,而且她認為這樣的書會帶壞孩子們。
薛姨媽李嬸也都笑著說:"這正是大家的規矩,連我們家也沒這些雜話給孩子們聽見。"
賈母正是因為有了對藝術高雅、低俗的鑒別,才摒棄了說書人的《鳳求鸞》,而帶著眾人聽芳官演唱的《尋夢》,而且只用管簫合,帶眾人品味清淡雅致的藝術。
綜上所述,在藝術欣賞上,賈母其實更傾向于高雅藝術。她雖然不像黛玉、湘云那樣會作詩,但是優越的家世背景、豐富的生活閱歷都培養了她高超的藝術品味。
在生活上,她又熱衷于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她喜歡和孫子孫女們說說笑笑,喜歡湊孩子們的熱鬧,喜歡王熙鳳在她跟前插科打諢講笑話。因此,她喜歡一些熱鬧戲,也喜歡淺近的謎語;喜歡行酒令,也喜歡擊鼓傳花。
她既享受生活中的樂,也享受藝術上的雅。事實上,她既能享受大富大貴,也能經受大風大浪。所以,這個老太太不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