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覺得電影很好看,便把書也找來看了看。看了書發現電影講的故事只是書中的一個小片段。整本書的故事浩大長久,看似是一個一個小故事,錯綜復雜的親緣關系、社會關系又將每一個主人公都聯系起來。故事的因果性很強,但每個故事,每戶人家的喜怒哀樂都離不開“話”。有話說,則喜樂多,沒話說,則生變故,各種復雜的感情來了,各種因緣巧合的事情也一環扣一環地發生了。
感覺這種一環扣一環的因果是作者劉震云的厲害處。這些因果相生的故事,不想覺得沒有什么,一想便充滿了巧合,心酸無奈,哭笑不得等各種情感。這才是生活的原貌,每件事里都藏著不知多少“彎”。確是把小說寫成生活。這是不易的,生活本來難以敘述,自己還要創作出一出生活,果然是了得的。文中有很多彎彎繞繞的故事,如“老史不看社火,還發現不了楊摩西;楊摩西能進縣政府,以為該感謝社會,其實應該感謝錫劇中這位男旦蘇小寶;接著應該感謝蘇小寶的老舅,死的是個時候。”恰似生活中的事情無法追究,根本做不到刨根究底,因為總是有更前的因。
不僅是作者的寫作手法高超,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內涵也是真實地對內心有些撞擊。首先一點便是人與人之間的“話”,大家都能看得出文章反復提到兩人相處時候“話語”的重要性。“兩個人心離得遠,對同樣一句話,就有不同的理解;你認為是句好話,她聽起來不一定覺得是好話。”的確,沒有隔閡的人,走在一起沉默者也不覺尷尬。能處的人處起來是不累的。孔夫子早在千年前便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沒有一樣的思想立場,便沒有共同話語,進而沒有感情的進一步發展,屬于這兩人的生活便要一點點消失了。
表面上的“話語”深入起來便是“人心”。書中對于“人心”的理解與表現也頗為真實有理。
“好把的是病,猜不透的是人心”
“病相同,人卻不同;不同的人,開同樣的方子,藥也未必管用。”
“一人一個長相,一人一個脾氣,一人一個說話的路數;做生意的跟人說話,又與平日說話不同,平日說話照著自己的心思,做生意得照著別人的心思,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什么樣的心有什么樣的話,什么樣的話有什么樣的生活。也許關鍵還在于有什么樣的心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