頃刻,世界安靜。
以勝利的心情收拾早餐之后的殘余。
刷牙、洗臉、抹香香。
皮膚感受到泉水的滋養。
天空微藍。太陽還沒有散發光芒。空氣里裹著桂花的甜蜜。
美好,莫要辜負。接下來做什么?
點綴她。用自己的音樂。
她翻開《彈兒歌學鋼琴》。厚厚的一本書,喜歡的歌曲都壓著角。
彈《送別》吧,輕緩悠揚,應景。
手指輕輕落下,她稱之為“黑天鵝“的鋼琴發出高低錯落的和諧鳴聲。
她小時候就喜歡彈琴。家務之余,偷偷跑去鄰居家,用玩具琴彈奏國歌和《山路彎彎》。
還好那時她沒有條件學彈琴。
兒子每日練琴時的無奈與哭泣陡增她的矛盾與心傷。一想到要監督他彈琴,胃就隱隱作痛。
她仍然每天嚴酷地督促他。為了一技之長。為了敲開音樂的圣殿。為了個人修養。
說了那么多,他完全不理解,滿嘴討厭彈鋼琴。最討厭。
不再解釋。武力解決。
期待他也悟出此時此刻,遇到不得不用自己的音樂來表達的時刻。那是何時?
不知不覺彈完了第一遍。按照書上的指法來,非常慢地。竟然一點沒錯。
小得意浮上嘴角。迫切想要分享。
她打開手機鏡頭找角度。
飯桌上能拍到背影,茶幾上能拍到屁股,地上能拍到洞洞拖鞋。
還是琴鍵高音區最后的扶手處合適,同時拍到臉和手指。
坐正,挺直腰身,抿嘴微笑,眼睛緊盯著譜子。
響起。叮咚叮咚。曲終。
看看錄得怎么樣。
視頻中的自己顯得緊張。頭發沒有梳理好。睡衣也很出戲。過分隨意。
嘲笑自己。碎步跑到臥室。準備換身行頭。
睡衣還是不換了,穿著多舒服啊,說不定一會還要睡個覺。省得麻煩。
頭發可以遮一下,那么短,顯得臉大。
帽子呢?在另一個屋里的衣柜里。
選哪一頂?既然是配睡衣,那就最簡潔的這頂。麻灰色漁夫帽。
帽檐彎曲,戴上像個病人。罷了。
用絲巾遮住頭發試試。
藍花粉底的這條。蒙住頭發,在腦后交叉,順到胸前。
還不錯。看不出短發。
她喜滋滋地坐回鋼琴前,調整好鏡頭。
微微一笑,優雅地落指。
四個小節之后,錯了一個音。不管,繼續彈。
完結。
歪在沙發上看回放。
哈哈哈哈,笑得前仰后合。村姑彈琴裝洋盤。笑死個人。
趕緊刪掉。
扯下頭巾。重新用梳子好好梳理頭發。成型。
又坐到琴凳上。調好鏡頭。落指。
兩句之后出錯。重來。
第三句出錯。再來。
第四句出錯。繼續。
末尾卡住。又來。
她跟自己較著勁。
這就是平常教導兒子的做法。錯了沒有關系,馬上重來,一遍又一遍。
寧靜的心湖好似刮了大風。
這支曲子聽上去怎么不優美了?
她靜靜地呆立一分鐘。
不如邊彈邊唱吧。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很順利,指法沒有出錯。可是這聲音?怎么感覺高音處有點嘶啞。
力不從心。忍俊不禁。哈哈哈哈。
重來。降個調。
不好聽,怪怪的。
恢復原調。不要歇斯底里。
唉,唱不上去啊。
喝點水去。嗓子好干。
又來。這次一定要成功。
還是不行。沒有發聲技巧,太難聽。
要不這樣,第一遍彈曲,第二遍來唱。
彈得將就,唱得很差,銜接不好。感覺十分緊張。
她一遍又一遍地看視頻。
視頻里的她越來越像自己的母親,棱角分明,嚴肅有余。
小時候她就喜歡看鏡中的自己。有時爬在桌上用小鏡子照好幾個小時。
那時的臉圓圓的,肉肉的,眼睛小小的,眉毛淡淡的。
在別人看來,一點不漂亮。
然而她自己喜歡。
她沖著鏡子里的自己笑,微笑,傻笑,大笑。不說話。
她想知道自己睡著時的樣子。
仰面躺在床上,手持鏡子,瞇著眼睛。
看不清楚。
憶到這里,她立刻閉著眼睛裝睡,用手機拍了下來。
原來自己睡覺的樣子仍是不好看。
窗外太陽已發出威力。昨日摘的一畚箕桂花都蔫了。香味又遠又淡。
OK,最后三遍,不行拉到。
她調整好坐姿,集中注意力,一氣呵成。
沒有指法錯誤。沒有嘶啞的歌聲。沒有那么緊張。
視頻分享給誰呢?
誰是真正欣賞自己的人?
父親?
他讓陪練的她也要好好練琴,要練出個“名堂“。
不給他看。這不是什么“名堂“。
母親?
她對此不感興趣。
姐姐?
她忙著呢。
遠方的她?
她一定會笑的。也會發來鼓勵。
好,那就讓她開心一下。
發送。
《送別》這首曲子真的很美。她趴在欄桿上想。
(2018年9月17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