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欲,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里沒有求知欲,哪里便沒有學校。
——蘇霍姆林斯基
當家長意識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大部分還沒有發展到很嚴重的程度。為什么孩子會變成這樣?是天生就注意力不集中嗎?還是我們的教養方式有問題?我們對孩子包辦的太多、干涉的太多才造成孩子本來集中的注意力渙散了。當孩子聚精會神觀察螞蟻的時候,我們卻拉起來回家;當孩子反復把水從盆里舀出來再倒回去,我們就呵斥一聲當心衣服;當孩子開心的看動畫片的時候,我們隨手關了電視并宣布吃飯時間到。是的,就是這樣,孩子總是輕易的被我們打斷了注意力,然后再聽我們的批評“你怎么就不能集中精神呢?”媽媽要寬容孩子,他今天能這樣集中精神玩喜歡的東西,明天就能在有興趣的前提下集中精神做任何事。
寧寧學會了玩電腦游戲,一放學就占領電腦,玩著玩著聽到電視里在唱熟悉的歌,是好看的兒童節目開始了,轉頭去看電視;電視里唱歌跳舞結束,開始外語教學時間,寧寧又趴在沙發上畫畫了,畫沒畫完聽到大門響,爸爸回來了。全家開始吃飯,吃幾口,寧寧離開餐桌,又去玩桌子上的木頭小人,被爸爸批評了兩句,很不高興,回到飯桌上,吃幾口,又走了,這次是去找酸奶喝。在一邊旁觀的我,長出一口七,看來我們對孩子的教養還是有所欠缺,注意力不集中可不是小問題。
于是我把寧寧放學后的時間做了規劃,放學后回到家,換衣服,做清潔,然后可以玩一會游戲(已經期待一天了!),玩到晚上六點半就關上電腦看兒童節目(半小時結束)。七點開始幫媽媽準備晚餐,擇菜,拌沙拉,包餃子,打雞蛋,是難得的親子時間,還能鍛煉動手能力。七點半,自由活動一會,放松,玩玩具看書畫畫什么的,隨便。爸爸進門,全家吃飯。飯后過一會才能吃水果或酸奶,不能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
等到周末,周五晚上飯桌上就商量好活動內容。然后按照計劃出行,比如周六上午去公園,下午在花園騎自行車;周日上午去爬山,下午全家一起買東西,大掃除,或者看電影。多一些長時間段的全家活動,一段時間內的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事情。
有時候寧寧在自己做什么,大人叫她做什么,她不理睬,明明聽見了也不理睬,那并不是精神不集中,反而是她在努力的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人使喚就當耳邊風了,這種時候我們還是給孩子一點自由和空間的好,不必非強求孩子“立刻聽話照做”。
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在3-6歲通常是能保持在15分鐘到20分鐘左右,所以,我們對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要求要符合其年齡特點和階段性平均水平,不能盲目拔高,更不要草率的判斷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貪玩,沒耐心,智力有問題,故意搗蛋”,這些不客觀的評價會給幼小的孩子帶來不良心理暗示,甚至可能被納入孩子的自我評價系統“我是個貪玩的孩子,我天生沒耐心,我不夠聰明,我是搗蛋鬼。”
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要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和性格特點,具體可參照如下建議:鼓勵探索,結合興趣,游戲主導,豐富經驗,明確目標,容量時間,積極認可,分享協作。
鼓勵探索。孩子在面對新鮮事物的時候總是充滿好奇,甚至有時候顧不上危險,成人對孩子的好奇心喜憂參半,好奇心往往和求知欲不可分割,但好奇心是不是也會害死貓?但毫無疑問的是,當孩子在探索新鮮事物的時候,注意力往往很集中,他們能目不轉睛的持續觀察螞蟻家族大搬家,能興致勃勃的在玉米地里鉆半天,能一次次的把蚯蚓掛上鉤,然后期待有魚咬鉤。所以,家長要盡量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對其探索活動要持開放贊許的態度,讓孩子在探索事物的過程中能有計劃有步驟的揭開謎底,認識世界。當然為了不“害死貓”,也要給孩子必要的安全提示和范圍限定。
結合興趣。也許讓四五歲的孩子坐下來學英語單詞40分鐘是很困難的事,但孩子喜歡五顏六色,那么就用五顏六色的花朵或水果做對象,讓孩子學會用英語描述各種色彩和各種水果,比如黃色的香蕉,紅色的蘋果,綠色的葡萄,紫色的甘藍,等等。或者干脆讓一組孩子扮演成水果,另一組孩子扮演成顏色,自由組合成對,邊玩邊學習,40分鐘很快就過去,學習過程自然輕松。
游戲主導。幼兒喜歡游戲,游戲是他們建立關系的模擬,也是他們參與生活的主要方式,在游戲中孩子心情愉快,樂于接納,也能發現交往的樂趣,好玩的游戲讓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怎樣玩的更有趣,和小朋友比一比,或者“我能,我也能,我還能”的肯定自我。現在很多幼兒也會電腦游戲或手機游戲,寧寧也不例外,如果不控制的話,她能從早玩到晚,網絡游戲那么多,百玩不厭,每當闖關成功,寧寧開心不已,大呼小叫著讓爸爸媽媽看她得到的獎杯。如果玩不好一個游戲,也會很著急,請求幫忙,弄得爸爸也手忙腳亂的上陣了,兩人一起哈哈大笑。當然,我們不會任憑孩子長時間玩電腦游戲,控制在合理的時間范圍內是可以的。
豐富經驗。帶孩子出去參加一些活動,或者在家里參與一些具體的工作,是孩子經驗逐漸豐富的過程,也是注意力集中的訓練方式。比如剝豌豆,開始做的不太好,不是弄不出來,就是豆子蹦出來沒抓住,但是熟能生巧,多做幾次就做好了,連續做個半小時,并且經常請孩子幫忙做,也就逐漸能做好了,培養了注意力,也鍛煉了手眼協調和勞動習慣。
明確目標。秋天的時候,我們帶寧寧進山揀栗子,每人一個小口袋,自己摘的歸自己吃。在落葉堆里,寧寧開始發現不了散落的栗子,后來學會了用棍子撥開樹葉翻找,找到栗子后開心的大叫,裝到自己的口袋里,兩個小時之后已經如孫猴子火眼金睛,走了幾十棵大樹,一點不覺得累。下山的路上任務是摘酸棗,邊摘邊吃,寧寧手小,荊棘有刺,但也要鍛煉她親自動手,并小心別被扎傷。看她認真的摘,快樂的吃,真是不虛此行。明確目標,為目標努力,注意力很快就集中起來了。
容量時間。對孩子的要求不能太過生硬苛刻,比如早晨穿衣服,就是放一首歌的時間,尤其冬天衣服多,一首歌放完,衣服還沒穿好,有些家長就開始著急了,或者親自動手幫孩子穿,或者責備孩子穿的慢。給孩子點寬松度,盡量讓孩子自己穿,多動手,養成自理的好習慣。確實穿的太慢了,就幫孩子找原因,反復催促可能讓孩子焦慮,更難以提集中注意力做事。
積極認可。對孩子的絕大部分行為,家長要用積極的態度認可其中好的部分,看到事情有利的一面,比如孩子幫忙攪和雞蛋,攪出了碗邊,那么先肯定孩子攪和的很努力,很認真,再告訴孩子控制力量,盡量不要弄到碗外面去。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集中在怎么做好事情,而不是被轉移到怎么少挨罵。得到更多認可的孩子會更有自信,更有自信的孩子才能對自己的行為更有責任感,才能更懂得集中注意力做好事情以贏得更多的肯定,進入良性循環。
分享協作。在幼兒的生活和學習中,成人扮演著重要角色,不但是孩子的好榜樣,也是孩子最初的朋友和盟軍。比如拼圖游戲,家長和孩子一起玩,每人拼一張比速度,或者一起拼一張找特點,不但注意力集中,還是很好的親子活動。協作做事也是孩子將來社會化的重要部分,各司其職,各有責任,同時還要配合他人,共同完成,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