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工作,就是有尊嚴的疲憊。——阿蘭·德波頓
1.
繼BAT之后,快手和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廠,也陸續宣布了取消大小周的新制度。
后者擬采用“1075”工作制的新聞,甚至一度沖上了熱搜。“1075”的意思是,從早上10點到晚上7點,工作9小時,周末雙休。要知道,原來字節跳動可是以“996”的高強度著稱的。
有人因此振臂高呼,咱“打工人”們終于可以翻身做主人了!
對此我只想說,別逗了朋友。
乍一看,壓榨員工的機會少了,企業看似虧了,但實際上,他們內心一陣竊喜。
很簡單的道理——因為員工加班的成本,往往需要公司買單。
且不說加班費這種臺面上的成本了,單就晚上的水電費、差旅費、夜宵費以及餐飲人員的勞務費,就夠公司如鯁在喉已久了。
除此之外,員工加班太晚其實是有風險在的。如果走夜路真發生點啥意外,這可是都是工傷。
借著自我整頓的名義,正好清算加班的成本問題。既省錢也贏人心,這波操作簡直無懈可擊。
2.
互聯網大廠紛紛開啟反卷時代之后,網上不乏擔憂的聲音:“如果他們都準時下班,我們這些用戶有需求可咋整啊。”
多慮了朋友。不加班,從來不意味著下班后不用上班。
我畢業至今換了好幾家公司,領導性格各不相同,但都神默契般地說過這么一句話,“工作和生活是分不開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
你品,你細品。
這話的潛臺詞很明了,那就是下班之后,該干活還是干活,和你在不在公司無關。
哦對了,還不能算加班費哦親——因為這是你的“生活”,生活哪有什么加不加班一說呢?
當然,這句話只能信一半。如果你上班時間和領導談生活,你可能連怎么被炒魷魚的都不知道。
西門君遇到過最絕的領導是這樣,剛進來時候和你說,“把公司當成家”,但如果你真這么做了,他又和你說,“你當公司是你家啊?!”
所以有些話,聽聽就好,認真你就輸了。資本家們精著呢。
“申請加班”這事也一樣。看似把選擇權交到了員工手上,但其實本質是一種責任回避。
過去加班,往往是領導帶著一幫人開足馬力。而現在不建議加班了,領導先走了,你卻說自己得再待會。問題來了,他咋知道你是真加班還是摸魚裝敬業?
我以前真遇到過這種同事,電腦上分屏開著《絕地求生》,晚上十點鐘發朋友圈說“奮斗的感覺,真好。”
在大廠,走OA申請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假設你是個基層人員,有需求得經過主管、經理甚至董事長的層層批準。往往反饋結果下來的時候,事已經涼了。
申請加班當然也不例外。你吭哧吭哧干到深夜,結果董事長審批說加班無效,你吐血不?
3.
你們看出來了,對于“打工人”擺脫加班文化荼毒的論調,西門君持懷疑甚至的態度。
是,取消996固然是一件好事,至少生物鐘不磨人了。但問題是,“隱形加班”會不會因此而增多?
尤其是互聯網公司的這種模式,只要有臺筆記本電腦你就隨時干活。這就導致哪怕是下班時間,領導的指示,客戶的需求,你該回還是得回。
《奇葩說》有一期討論“下班時間該不該回工作消息”,我覺得還挺搞笑的。你們覺得米未的員工會加班不回馬東消息嗎?拜托,別是他們主動匯報馬東就行。
這就牽扯到一個“內卷”的問題了。
之前字節跳動宣布取消“大小周”,三分之一的員工投票抗議。這事看似魔幻,但細想沒啥毛病。
畢竟很多人面試字節,就是沖著“拿命換高薪”去的。現在“高薪”沒了,自己的命還值幾個錢?
躺平的人想接著躺平,拼命的人想接著拼命。這是人類職場文化永恒的矛盾。
“申請加班”看似是調和兩者矛盾的解藥,但某種程度而言,它更像是催化劑。
躺平的人為了及時下班,不得不拼命干活。而拼命的人發現自己的投入產出不成正比,于是動起了躺平的念頭。
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有一說一,作為打工人,我們痛恨的是“加班”本身么?并不是。
我們討厭的,是毫無意義的冗長會議,是無效工作的自我感動,是互相扯皮的辦公室斗爭。
把這些臭毛病給拾掇干凈,才是一家有擔當的企業該做的事。而不是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把所謂加班自由的鍋甩給員工。
員工們不傻,領導們也不傻。可現在大家都在彼此裝傻。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我的才華不是拿來取悅你》作者。公 眾 號《西門君不吐槽》。關注我,毒雞湯管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