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報補習班了?
我表姐家就是。
兩個人都是小鎮做題家出身,就一個寶貝兒子。
抱著望子成龍,后浪推前浪的愿望,想要孩子在學習上出類拔萃。
用表姐的話說就是:暑假,是孩子們之間拉開差距的好機會!
于是,給小外甥,報了很多的補習班,
奧數班、小升初銜接班、英語語法班等等,名目眾多。
甚至還有一對一輔導的。
共同的特點就是,清一色的文化課。
我很好奇,在這樣的學習強度下,孩子真的能夠適應嗎,會開心嗎,能真正提高學習成績嗎?
記得在電視劇《小歡喜》中,父母天天逼著孩子學習,結果孩子反而出現了逆反心理,反而開始逃學打游戲了。
教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說:不要光逼他學習,要帶他去弄點音樂,搞點體育,學點什么獨特的東西,孩子興趣越廣泛,越不容易出現就是癡迷網絡這類的行為。
現在,學生們的學業壓力已經很大,本來應該減負、減負。
結果家長硬是要加壓、加壓。
不僅卷得自己很累,而且讓孩子也沒有了快樂的童年。
更重要的是,整天學習,就失去了全面發展,探索個人天賦和享受興趣愛好的樂趣了。
每個人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有著不同的天賦和熱愛的。
每個孩子的未來中,也并不是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學習。
還有更多的可能。
說不定你家的孩子,就是一個運動員,適合搞點田徑或者球類運動的。
或者有才藝,喜歡唱歌跳舞,適合走演藝之路的。
再或者鐘情于閱讀和寫作,有機會培養成為一個作家的。
學習只是基礎項目,不應該是孩子生命的全部。
就算孩子沒有天賦,也不想走特長生這條路。
也應該讓孩子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吧。
我們成年人,在生活困頓的時候,獲得慰藉與解壓的方式,是什么?
很多人就是通過年少就喜歡上的那些愛好呀。
比如,壓力大的時候就去打打籃球,在大汗淋漓中,順便宣泄了負面情緒。
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聽聽音樂,唱唱歌,也能夠開心不少。
煩悶的時候,就拿出七彩畫筆,涂涂畫畫,也會被瞬間治愈。
而這些興趣愛好,都需要在小時候開始培養,長大了就沒有機會了。
就像游泳,小孩子可能1個月就能學會,而成年人可能要花費半年,也不見得能夠克服心理恐懼。
年紀越小的時候,活力是最旺盛的,也是最喜歡多動的。
孩子們身上的能量也需要釋放的渠道。
每天對著書本,都是靜態的,是有違人的成長天性的。
孩子們大腦的思維需要發散,需要不斷接受感官刺激,才能激活更多的神經元連接,才能更聰明,更健康。
戶外的體育鍛煉,既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接觸大自然,對孩子們的視力保持,社交能力、意志品質,都是很好的鍛煉。
搞點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等才藝,也將陶冶孩子們的情趣修養,培養對于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的向往和品鑒。
等到上了大學,畢業工作之后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真正拉開差距的,并不僅僅是學習成績,而是學習之外的多才多藝。
在這些興趣愛好里,藏著孩子們成長成才的底層邏輯。
專注能力、抗挫折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協調能力、察言觀色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這都是書本上不會教的核心軟技能。
廣泛的興趣愛好,也是心理健康的保障。
在物質豐裕的時代,人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孩子們也都比較早熟,在互聯網的催化下,很容易走極端,很容易自卑、敏感、脆弱。
而這些孩子,往往都是只會學習的書呆子。
而那些陽光開朗、積極向上、活潑可愛、自信大方的孩子,則往往都是斜杠少年。
網絡上報道的那些學霸,已經證明了這個現象。
中考狀元、高考狀元們,在學習上的投入時間并不多,課余的時候都是在精進各種興趣愛好,在不斷探索人生的邊界,在享受生命的多姿多彩。
這樣的孩子,才是祖國的青春力量!才是應該有的少年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