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太陽]
有沒有人一起來好好讀讀書呀?今天繼續第二天精讀與思考。
讀古鑒今,通外修內。今天,讓我們細看太史公筆下《史記》上面幾段。在慕老師的精讀陪伴下,直播間里,數百人參與進來,你一言我一語,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們現在再來仔細推敲趙武靈王的這次改革成功(胡服騎射),可見他的謀劃,不可謂不精妙絕倫且步步為營。
年少有為的趙王,先是開了五日大會(請大家想想,改革開放之前的那次重要大會是哪一年?),然后親自做好調查研究,畢竟毛主席說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搞完,武靈王的決心,就更加堅定了。
這一段啟發我們,上位者要決心做一件事,不得不親自上陣去做調查,不是走馬觀花,也不是騎驢看唱本,更不是小孩子過家家,糊弄來糊弄去,而是要精心布局,運籌帷幄。春秋戰國時期,沒有電視,更沒有手機,趙王想要去哪里搞調研,那可是一去一個準。
我們思考一下,1992年的那個春天,有位老人也是親自去到小漁村調查研究,保密行程,調查研究才能真實而有效,古今形式風格何其相似。
我們再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宋神宗想要決心變革,但只是依仗王安石一個人,并非親自主抓,這也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王安石變法決心足夠強,但是他有掣肘,那就是宋神宗,王安石在地方為官多年,熟悉地方事務,也算是了解民情,姑且當做調查研究內容了。
宋神宗變法決心就欠缺了一點,因為他缺乏調查研究,他所獲得的資料全部是王安石等人揍報而來,二手資料難免就失真,在經過后宮佳麗這些錯綜復雜關系的人士一運作,神宗變法決心就會出現動搖。
宋神宗但凡好好研讀過《史記》這一段書,他就應該另尋一路,不要王安石人馬帶路,也不要后宮佳麗的關系人馬侍奉跟前,親自另尋班底保衛安全,下到全國各地調查研究,也就不至于,后期變法決心不再。乃至最終疲于奔命,以年僅38歲的盛年之齡,抑郁而死。他要是痛下決心,走出深宮,何至于結局這么悲催。
我們說回春秋戰國時代。趙王經過調查研究,內心有了底氣,所有大臣的反對意見,沒準他都有可能,在內心里預演了一遍(從他能提前安排人,去插手別國的繼承人這件事,我們也可當知一二,秦王燕王竟然都是他一手扶持的)。
趙武靈王回到國都后,再開小會,議論這胡服騎射的必要性與堅決態度,以一人之力獨抗群臣的反對,大家見大王心意已決,說又說不過趙王,只好贊同趙王的改革政策,意見統一后,當然萬眾一心,改革命措施,也就能把事情辦下去。
實際上,盡管大部分人意見統一了,實行過程中,仍然會有阻力與困難。趙王讓叔叔趙成支持自己,趙成就假稱有病不去,典型的推脫之詞。
遇到困難,趙武靈王沒有躲起來,沒有逃避,更不可能畏難。他再三考量,決定親自登門拜訪王叔,非要取得老叔的贊成不可。
趙王改移服飾的這項改革,立刻有人聯想到七八十年代的人們。那時,大家一改中山裝,穿起來西裝革履,同樣也是困難重重。
乃至改革開放的成功,莫不也是一步一個腳印,摸著石頭過河,先開會再調查,再開會討論,再調查,邊走邊看,和趙武靈王的改革,我們都能找到相同之處。
這異曲同工之妙,當是那種異常堅決的雄心,當是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當是一步一嘗試,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毅力。
最后,以大見小。一個國家的改革之路,步步維艱,千難萬險,但只要堅持下去,結果總壞不到哪里去。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成功,我們當今改革開放也是旗開得勝,馬到成功,這是成功的例子。
宋神宗的變法圖強雖然只進行一半,也算給風雨飄搖的北宋注入一絲春風與活力。在變法的過程中,涌現出來一大批優秀人才和國之棟梁,當然也造就一批吃干飯溜須拍馬之徒,在活躍北宋的官場上這一層面,變法結果算得不太壞。
也正是王安石變法這個時期,司馬光同志開始著手完成史學的巨著《資治通鑒》,蘇東坡也因禍得福,成為了最具天才的靈感型創作能手,每有文學作品問世,上至皇帝陛下,下到老百姓,莫不爭相搶先閱讀,這和金庸寫武俠時,大家都等著報紙,等著讀下一段是不是很類似,這些仍然是王安石變法所獲得結果中好的一面,又或者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一個國家的改變很艱難,一個人何嘗不是如此。蘇軾同志從一個三品大員,淪為階下囚,這是改變,再到成為政治犯流放到黃州,并且時刻被監管,也是改變。
蘇軾經歷太多改變,也就開始主動求變。他一變以前的高雅大士,成了蘇東坡(東邊的小山坡),與孩童同樂,與鄰為樂,與僧俗為伍,真正融于百姓之間。
從此,蘇東坡才開始在書法、生活、文筆和文風上,都漸漸闊達與發光起來。豪放派的諸多代表之作,也在黃州這個地方寫出來。例如《前后赤壁賦》《黃州寒食帖》等等,都是蘇東坡這時候的作品。
愿大家,都能夠走出自己的變革之路,不屈不撓,永不放棄,在改變的道路上,永葆初心,繼續前行,有變的東西,就一定要有不變的初心與原則。加油,我偉大的祖國,加油,屏幕前每個愛讀書思考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