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滅亡,不能不提到一個人,就是王安石。南宋的第一任皇帝宋高趙構,他登基以后首先得做的一件事就是重修“王安石變法”時期的宋朝歷史,也就是重新編撰《神宗實錄》。其中是這樣評價王安石的:“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边@是首次從國家層面將北宋滅亡及靖康之恥歸罪于王安石的變法。
記得小時候知道王安石是因為他的一首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敝钡缴狭烁咧胁胖浪粌H是北宋時期的大詩人還是曾經位居宰輔之位,位高權重的政治家。寫詩只是他的業余愛好。政治才是他真正的事業。
歷史上的王安石是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南宋文人羅大經,寫了一本流傳后世的文學史料著作,叫《鶴林玉露》。在這本書中他干脆把王安石的罪過,和秦檜相提并論。他是這樣評價的:“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合者,秦檜之罪也?!痹诹_大經的《鶴林玉露》這本書里,他表示整個宋代有兩個罪人,一個是王安石,導致了國家的分裂;一個是秦檜,導致國家不能再歸于統一。明朝的馮夢龍在他的“三言二拍”中寫了個小故事,說的就是當時百姓對王安石的態度。相傳宋朝時,有一次王安石微服私訪,看見一個老婦人喊豬過來吃食,說:“啰啰啰啰,來,拗相公!”拗相公是當時百姓給王安石的綽號。這時旁邊又有一個女子在喂雞,說:“來來來,王安石來吃食。”這充分說明了百姓對王安石是多持鄙夷厭惡態度的。
自古以來,改革者變革之時都會觸動當權者的利益,因而會對其進行打擊報復。這也是自古以來,改革者到最后往往都沒有好下場。但是因為觸動當權者的利益,最后都是造福于百姓,按理來說百姓多會對其歌功頌德。但為何在王安石這里,卻是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呢。究其原因,個人以為還是缺乏調查研究,嚴重脫離實踐造成的。比如“青苗法”,其本意是好的,鼓勵農耕。但從數據上來看,當時大部分土地其實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土地兼并是各朝各代都有的事情,而且各個朝代都嚴厲禁止,但唯獨宋朝對土地兼并不再抑制),所以并未惠及普通百姓,反而讓富者更富。改革失敗也就成了必然。
為王安石變法翻案的是清末的梁啟超,他說:“青苗法”就是當今的金融制度,“保甲法”不就是西方人實行的警察制度。所以他認為王安石和之前的王莽一樣,改革頗具先進性。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講,就是一個從當代“穿越”回去的人,帶去了全套的現代政治制度和觀念。之所以梁啟超能夠超越前人眼光,對王安石擁有如此之高的評價,是因為處于晚清時代的梁啟超深刻地體會到當年王安石的處境。當時的晚清政府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急需變革才能換上新鮮血液。然而由于其所處的時代環境與個人對于潮流認知的局限性,他也無法完成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千古功罪,后人評說。
些許淺見,歡迎批評指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