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蔥薄餅是廣東潮汕地區廣為流傳的小吃,該小吃起源于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福潭村,人稱鴨潭,所以也有人把糖蔥薄餅叫作“鴨潭糖蔥”。始創于明代萬歷年間,流傳于潮汕民間四百年,可稱之為“潮汕的最小吃”了。
很多人都是通過央視《舌尖上的中國》認識了這種潮汕名小吃↓
糖蔥:長條狀,中間有許多通孔,像是多個蔥孔并排粘在一起。色若蔥白,吃起來松松脆脆,入口即化又不沾牙,特別好吃,不過吃的時候老要掉糖屑,單吃也不免太甜膩,搭配上薄餅才能讓糖蔥的味道凸顯出來,薄餅有一丁點咸味更是襯托出糖蔥的甜。于是就有了薄餅卷糖蔥的吃法。
說到薄餅,也許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吃北京烤鴨時用來包餡的那種薄餅。但潮汕的薄餅要更薄,大約十來張疊起來才相當于北京薄餅一張的厚度。
潮汕的薄餅是真的很薄,一張餅皮的出爐只需20秒,做薄餅的人一手捧著稀面團,往熱鍋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著在鍋上的薄面層隨卻凝固成餅。另一手立即將薄餅揭起疊放在旁。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地快捷。
看似平平無奇的糖蔥需要13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其中熬糖,拉糖都是需要常年累積經驗才能做出合格的糖蔥。
糖蔥的加工可以說是一種把握溫度的藝術,先把白砂糖倒入大鍋中熬煮,熬煮過程中需要看好糖的顏色判斷是否?;鹌疱?,中間還得不定時攪拌。
熬好糖漿后,就需要把糖漿倒入另一口垤中,再將盛有糖漿的垤放置在裝了冷水的鍋上冷卻,使其成塊狀,不停的轉垤、翻糖,最后再倒入糖渣拌勻,待糖漿冷卻凝固后,熬糖這一環節,也就完成了。
將糖取出,摔糖也是時候可以進行了。不停的抽送,拉伸,再抽送,再拉伸。拉糖的動作很象北方拉麥芽糖,糖的韌性大,需要一頭固定才好借力。
小時候看到的多是利用釘在木電線桿上的釘子,每次將糖條中間往釘子一掛,拉長之后兩股合在一起又往上掛。這樣不斷重復拉打,不斷將空氣包含在糖里面,蠟黃色的糖漿最終變成乳白色的中空長方形糖條。
取下摔好的糖,放在炭火上焙軟,然后就是制作糖蔥最重要的合孔,切塊。合孔的次數也是有講究的呢,必須是8次,多一次少一次都不行。
美食家蔡瀾曾經對“糖蔥薄餅”給予過描述:
用刀一切,橫切面上的糖餅氣孔中,出現了很多個孔。一數之下,大孔有十六個,小孔有二百五十六個,絕對不會算錯,神奇得要命。
糖蔥的蔥孔十分奇巧與精致,這是由于拉糖合孔時空氣的進入。
標準的每一條糖蔥都會有16個大孔,每個大孔周圍又有16個小孔,高達了256個,孔數是固定的,不能少,這是傳下來的規矩。也正因為有了這些孔,糖蔥吃起來才酥脆不發硬。
糖蔥除了吃以外在潮汕還是一種祭祀的酬神甜點之一,以前人們拜祭天神用麥芽糖,祈求神仙吃完之后嘴甜就能一直幫著說甜話從而帶來好運。另外中國人也講究文字上的喜氣,糖蔥的蔥字通聰明的聰字,寓意著聰明。
古時候小孩子第一天上私塾需要帶上糖蔥去祭拜孔子,寓意聰明。清明時節需要帶上糖蔥去拜祭祖先,到來年尾酬神還愿還得需要糖蔥。
以前在潮汕地區的許多街頭可以看到很多賣糖蔥薄餅的攤檔。薄餅是現做的,糖蔥也是很新鮮的,吃起來里子松脆外皮韌。
糖蔥薄餅常見為禮盒裝,一般買做過節送禮的佳品,也是是潮汕地區的上好“茶配”。早些年,福潭村民開始使用了一種新包裝,采用薄餅和糖蔥分開密封包裝的做法,把兩者放著同一個包裝盒里,可較長時間保存糖蔥,并把糖蔥薄餅推向市場的一貫想法變為現實。
而現在這種食品在本土已經漸漸失去它的消費群了,鄉鎮里可能還多見一點,據說市區里面也是少見了。
的確,糖蔥薄餅并不像其他潮汕傳統小吃那么隨處可見,但這也不是因為它的制作手藝繁瑣的原因。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甜食的選擇急劇的增加,追求復合口感的人們在口欲上不斷的更新,機械化的普及,更多新的糖果制品也應接不暇的出現,漸漸的,這種傳統手工美食的老味道被人遺忘,做這種買賣的人也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