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伊始,朋友圈興起了一股18歲風潮。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展示年輕時候的自己。青澀未退,風華正茂,正是大好年華。那時候的自己一定想不到,今天的我們是如此懷念那時的自己。
當初躊躇滿志,意志激昂的那個人,如今或事業有成,大腹便便;或結婚生子,家庭美滿,或壯志未酬,艱苦奮斗,無論如何,18歲,是永遠回不去了。
我們煞有介事地把未來大旗交給了00后,大聲宣揚00后的時代已經來臨。當然,這是詼諧,同時也不勝唏噓,90后的我們似乎還未年輕就已老去。如今最早的一批90后已近而立之年。90后胃垮了、90后離婚了、90后禿了,90后出家了······一系列描寫90后現狀的標題長期占據各大榜單前列,作為90后的我,也不禁對號入座,嚇得一身冷汗,趕緊泡一杯枸杞壓壓驚。
在還未成年的時候我們總會想著快點長大,擁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不被外物所拘束,財務自由,逍遙自在。想著青春年少的18,該是多么與眾不同。
在我們的烏托邦里總是涇渭分明,跨過去似乎就可以走上人生巔峰,觸碰那些遙不可及的夢。把希望寄托在未來,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逃避,可我們誰又能知道未來是什么樣?事實上,18歲的前后與今天明天并沒有區別,永遠做不完的卷子和考不完的試。令人欣慰的是,18歲的你我,依舊對未來充滿期待。
記得18歲那年,我們家破天荒的為我過了一次生日,那天我爸送了我一個水杯和一個手電,這兩樣物什當生日禮物也是不多見吧。水杯因為多次使用塑化后炸了底,手電也早已換了多個,但那個和家人第一次圍坐吃蛋糕的場景,卻是住進了我的記憶。也是在那以后,大學離家,畢業工作,漸漸地我離那個家越來越遠了。于我來說,18歲代表了什么?是禮物,是蛋糕,也是父母的寄托。
成長的陣痛不僅僅是你要獨自面對社會的陰暗面,同時也意味著你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作為90后的我們,是否已經羽翼漸豐,到了可以和責任相匹配的年紀?
這總讓我想起《一一》的最后,八歲的洋洋對外婆說的話:“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