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愛情,也相信愛情會死。”
都市中,有一群人,他們的愛情,正在生活中被日益邊緣化。
這些漂泊在大城市,住在出租屋,身上貼著“90后”“北漂”“空巢青年”等標簽的年輕人,過著許多人眼中,無欲無求的生活。
不是中年,勝似中年,愛情還沒來,身體和心理都已老去。
漸漸地,他們不敢愛,不想愛,也正“不配愛”。
2017年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近6千萬人在過著獨居生活,其中,20歲至39歲的空巢青年數量已達2千萬。
許多90后,成為了沒有愛的新中年,同時,愛情離他們也越來越遠。
2
中年90后與他們漸行漸遠的愛
愛情,對于都市中,住在出租屋的中年90后而言,正成為一種奢侈品,不要愛情,是這一階段許多人的普遍想法。
在拒絕愛這件事上,這些不要愛情的中年90后,想法很多元。
1、中年90后,愛在二次元
中年90后的愛,是超脫無形,不在現實中的。
他們往往是在現實世界做“社畜”(指被公司壓榨的員工),網絡里才有著他們的精神寄托。
“家里沒礦,工作沒做完,談什么現實戀愛?”
于是,中年90后們在出租屋里的手機屏幕這頭,“愛情”則在網絡那頭。
每一個中年90后,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寄托。
看看直播,打打游戲,養一只旅行青蛙,Pick一個選秀節目選手,成為媽媽粉、爸爸粉,這批新中年在網絡里如魚得水。
“自從養了蛙仔,大概就不需要男朋友了。”
“你一票,我一票,菊姐明天就出道。”
……
成千上萬的中年90后,早早就意識到,虛擬世界的美好,現實遠遠不能比。
在知乎熱門問題“為什么現在的男性,普遍不對女性展開追求”中,“游戲那么好玩,還談什么戀愛”這一觀點,也獲得了最多的支持和贊同。
即便是在游戲追星刷劇之余,想找愛,熟稔各類社交網絡的新中年,也往往更相信“網絡一線牽,珍惜這段緣”,希望借助網絡邂逅一段美好愛情。
“我以為偶像劇女主角那一刻在我身上附體,我這樣普通的女孩,居然能遇到白馬王子,我怎么能放過這個機會。”
深圳龍崗警方的一份數據,也側面反映了這一現象:
僅今年深圳龍崗警方就受理了網戀詐騙105起,其中女性受害42宗,損失金額385.89萬元;男性受害63宗,損失金額168.44萬元。
2、中年90后,談愛先談錢
不脫貧,就不脫單。
中年90后們的愛情,在功利思維下,早沒了風花雪月。
談錢傷感情,也要先談錢。
有網友分享過自己對未來另一半的要求:勤儉持家、能自食其力,不花自己的錢;做人要有趣,做飯要好吃;不買名貴化妝品,不要求出國旅游。
不僅功利,還養成了“直男癌”“直女癌”式愛情思維,是很多中年90后的真實寫照。
“心死的瞬間,就是他開房叫我付錢的時候。”
隨著年紀的增大,新中年們的生活看似越來越體面,實則越來越油膩。
他們最直觀的特點是,發福、脫發、累死累活沒攢下錢,突然有一天就意識到自己遭遇了生活危機,提早進入中年。
“不知道哪一天會突然嚇一跳,自己已經老成這樣了。”
生活的摧殘和日益油膩的身心,他們對錢越來越在意,不停計較自己付出了多少。
“一個人去看電影,就可以省張電影票錢。”這么想的中年90后,有人說,確實活該單身。
3、中年90后,行動上的“矮子”
中年90后,好像失去了主動抓住愛情的能力。
他們常帶有社恐屬性,在多年公司—出租屋,食堂—外賣的生活中,逐漸喪失了和異性接觸的能力,成為了都市中社交能力最差的一群人。
他們的愛情天然就不是靠主動出擊獲得的,追求異性的極限,大概就是從網絡上抄幾句土味情話了。
“工作加班技能點到滿,撩妹技能全無”是不少中年90后的正常水平。不會交流,不想相親,不敢接觸是他們最鮮明的特質。
談相親色變,與異性聊天,每一次都能變為災難現場。
紀錄片《三日為期》,記錄了一對都市青年交換履歷,互相面試的相親現場。他們都是985高校畢業的高材生,也是對尋找愛情手足無措的情場菜鳥。
“你是湖北人?”“對啊。”(尬笑)
“我喜歡吃蓮藕燉排骨。”“啊,好吧。”
“嗨,又見面了。”“你好你好。”
“(穿得)很喜慶啊。”“好,謝謝,就當您是夸我了。”
“只要女生喜歡的我都喜歡。”
“那你喜歡做指甲做面膜做頭發嗎?”
……
尷尬的微笑、索然無味的對話、無處安放的雙手、在異性面前的局促……即使有高智商高學歷,戀愛技巧什么的,卻是不存在的。
這讓他們恐懼相親,恐懼接觸異性。
進而,他們面對愛情,變得越來越軟弱,越來越害怕。
4、中年90后,對愛不著急
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讓這群人對愛情很無所謂。
北上廣深,是單身男女最好的避孕藥。漂泊在異鄉,愛情外的生活已經足夠忙碌了。
30歲的北漂姑娘楊楊,大學畢業后,在一個三線城市工作,因為日子過得太安穩,反而覺得心慌。
2015年,她只身來到北京,在一家互聯網企業做數據分析。
等她到了北京,發現有太多“北漂”過了三十沒結婚。在她的視野里,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小愛好,亦或是三十多歲也還在通過各種途徑充電。
快節奏的生活,大家都忙著自己的事兒,楊楊也一樣,報名了同等學歷的在職研究生,平時上班,下班吃完晚飯就看看新聞,周末上課、考試,愛情在生活中沒有蹤影反而顯得無比自然。
“每天的生活很充實。”
這些新中年漂泊在都市,忙碌地生活幾年之后,很多人才發覺愛情,似乎完全可有可無。
5、中年90后,對愛不將就
二三十歲的他們,處在家人朋友逼婚催促找對象的年紀。
但結婚正當時,只是家庭和社會給他們的期許和壓力,許多中年90后,在一片焦慮中依然希望不將就。
他們中的很多人抱有這樣的觀點:寂寞選擇的愛情,最終只能是冷冷清清。
日劇《不結婚》中,35歲的女主角,因為單身,始終面臨著父母的催促和朋友的挖苦。深夜寂寞時,她只能抱著啤酒在公園長椅獨自消化煩惱。
是和一位不合適的另一半勉強在一起,還是不將就,繼續活在周圍人給的壓力中,一度讓她左右為難。
掙扎之后,她選擇去探索愛情之外的世界,最后也活出了屬于自己的精彩。
“沒有人愿意單身,但是寧缺毋濫”,是很多中年90后給出的答案。
3
孤獨,中年90后生活的主旋律
孤獨,是和中年90后愛情觀緊緊捆綁的一個詞。
動畫短片《我們為何注定孤獨》中,表達過一個觀點:人們注定孤獨,每一段人生終究都是大洋中的孤舟,被洶涌所溺,我們絕對沒可能找到任何人,能精神上與自己完全同步。
出租屋里的新中年,他們的愛情觀,加劇了他們的孤單。
“孤獨就是,每天工作一天下班回家之后,沒有一盞燈等著你,你要自己等著空調讓房間溫度降下來,然后一個人去吃飯這樣的感覺。”
中年90后們,孤獨得讓人心疼。
報告顯示,全球獨居生活的人數,已經從上世紀末的1.53億人,上升到2011年的2.77億人,預計到2020年,全世界將新增4800萬獨居家庭。
中國的獨居青年比例,也正在不斷上升。新華社的數據顯示,過去六年,獨居人群的比例從8.9上升至14.9%,且依然在高速增長。
獨居與孤獨直接相伴。在網易新聞進行的一次調查中,68%的空巢青年在過去一周內曾感受到孤獨,而沒有感受過孤獨的,只有14%。
新中年們的孤獨與他們對待愛的方式息息相關,這背后的影響因素很復雜。
有人在都市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巨大的工作壓力和逼仄的出租屋里,被現實壓得抬不起頭,無力談愛情,去化解孤獨。
2018年7月,北京暴雨,一位90后的出租屋
有人在追求比愛情更重要的東西,不在意孤獨:“我知道自己孤獨,但是我已經不在乎了,我可能在追求比擺脫孤獨更重要的事情”。
有人適應了孤獨,找到了一個人的愜意,就像影視劇里女主角這樣形容自己單身貴族般的生活:
“我自己一個人挺好的,想看書了就看書,累了就睡覺,不想聯系誰就自己安靜一陣,出去旅行或是宅在家怎么都好。對愛情還是保持點兒潔癖,不隨便開始,不急著妥協。”
當然也有人只是在逃避,逃避生活,逃避愛情。
前不久,作家蔣方舟曾在微博上,聯系最近的日本流行文化,感嘆年輕人中存在的逃避現象:
“不想結婚,不結婚也沒關系。
不想和人打交道?那樣也沒關系喲!
當活著這件事只剩下'活’的時候,不僅沒有快樂,連痛苦也沒有了呢。”
這部分新中年,面對生活和愛情,始終在逃避,把自己活得又累又喪。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使生活相近,有著相似的困窘和無奈,幾千萬中年90后,對待愛情與生活的理念也大有不同。
可單身時努力提升自我,找尋前進目標總沒有錯。
畢竟大多數中年90后,總歸還是盼著會有收獲愛情的那天。
無論如何,請保持對生活的希望。或許現在你只是一葉孤舟,但只要還有希望和信心,還在努力生活,遲早有一天,能找到對的人,或是自己成長為對的人。
無論如何,請記住,“逃避雖然有用,但可恥”。
現在的每一份努力和勇氣,都將提升你不再孤獨時,兩個人在一起的幸福指數。
給文章點個贊,一起祝福還掙扎在都市的這些中年90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