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偃月探花
副標題:先謀生存,再圖生活。一線勞動者的心聲,時代進步是好事,我們也會進步,也必將進步,每個人都有憧憬詩和遠方的權利。
我國是代加工大國,這一點是人盡皆知。
經常有朋友在新聞上看到歐美人士進行冒險極限運動時,會或認真或調侃地說一句:外國人少是有原因的。我相信持調侃態度的朋友占大多數,因為外國人并不少,更不會因為玩了這個運動就會影響到他們的總人口,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只是他們分成的國家多。
外國人也不是傻子,也不是比我們大膽,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通常有此類發明、極限運動、探險、環游等活動的視頻內容,都是歐美人據多呢?答案就是,因為西方發達國家掌握了相當多的當代科技生產力核心成分。也就是說同一件產品,專利是他們的,我們只是出勞動力來加工。我們十二小時兩班倒,加班加點,他們則是躺賺。因為他們的社會福利保障機制完善,付出的勞動和報酬比例勻稱。
這就造成了他們一言不合就有錢有閑的局面,如果讓你沒有房貸車貸,沒有那么大的生存壓力,一個禮拜上四五天八小時的班,工資的購買力相當充裕的時候,我相信你的業余比他還精彩。
是,我們的社會構成較復雜,我們人口眾多,我們的文明發展程度遜色于發達國家,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不可忽視的,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正視自身不足,一步一個腳印堅定不移地朝著遠大目標前進。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定能超越西方,俯視歐美。
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很多以前非常珍稀的事物,現在已經不足為奇。比如開大卡車的,比如修車的,比如教師,比如美容美發,更比如大學生。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說明,但凡是曾經賺錢的行業或者社會崗,馬上就會有一大批向往者蜂擁而至,那么只有一個結果,它就不再是賺錢的行業了,當達到飽和度以后,失去了天時,只能拼地利,失去了地利,只能拼人和,如果連人和也失去了,只能拼服務和實力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一條街上有一家發廊的時候,大家為了方便,都會去這家發廊理發消費。當這條街上出現兩家發廊的時候,原有的消費值就會被兩家平分,如果陸續再出現幾家發廊的時候,不好意思,大家拼服務和實力吧。
由于改革開放的偉大政策輻射,我國出現了一個經濟騰飛的巨大支柱產業—工廠生產業。無論是國企還是臺企,無論是私企還是外企,都容納了相當大的一個勞動就業人群。這個打工群體是不空忽視的,是必須正視和重視的。
這個群體是廣大勞動人民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這個群體創造了特色的打工文化,打工哲學,打工精神,打工思想。盡管這個群體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盡管這個群體不一定有多么偉大的理相和抱負,盡管這個群體在很多人眼中是實實在在的底層,但是,我們不是舊社會的包身工時代,每個人都是人格和尊嚴平等的。勞動法會一天比一天健全,社會福利機制會一天比一天完善。
每個合法公民都是共和國的一分子,每個人都在為社會主義的美好明天貢獻光和熱。就是這樣的我們,就是如此真誠的我們,就是如此純粹的我們,會被突飛猛進的時代浪潮拋棄嗎?答案是絕對不會,最起碼是我們全面實現發達水平前不會。那全面達到發達水平以后還會需要像現在這樣當牛做馬嗎?肯定不會。
那現在我們安安穩穩地當牛做馬的權利都會被某些因素所威脅嗎?確確實實是有這么個論調,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自媒體人拿這個來‘嚇唬’廣大工廠的兄弟姐妹,那就是生產線的全面自動化設備引進。
工廠生產線全面實現自動化,從本質上來講,是大大的好事。從長遠發展意義上來講,還是好事。為什么拿到民生上來講,卻成了待定呢?是的,我們都不是經濟學家,對經濟金融方面的事,是模糊的認知。無論是現在突然興起的網紅經濟效應,還是日益增漲的物價。無論是每個月準時出現在手機上的扣除按揭信息,還是望著馬路上的豪車再想想卡上的余額一聲嘆息。
無論是經常聽到貧賤夫妻百事哀,還是只能在日記上默默寫下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一切的一切,無非說明一個問題,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卻不容易。這個時候,就不要說什么當初為什么不好好讀書了,就算是全民清北,也還是需要一線勞動者。多讀書是可以多個選擇,不代表沒好好讀書就一定任人踐踏。有志吃志,無志吃力,人這一輩子,誰不是酸甜苦辣,敬的是有憾無悔,服的是堂堂正正,大道理誰都懂,卻逃不過被規劃不同分工的命運;認真做自己就好。
話說回來,如果社會保障機制健全,就算是學歷低,也一樣可以得到人性化的生活條件保障。我們社會主義發展的中心主旨不就是這個嗎?內卷已經愈演愈烈,大家有目共睹,還說是不讀書的問題嗎?
我就只想反問一句,如果企業實行生產線全面自動化,好,舉個例子,實現自動化以后,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招聘更加內卷,更加挑剔。失業以后沒有收入保障,也就無力消費,你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無力消費就會讓企業訂單吃緊,訂單吃緊就會讓自動化設備閑置,這是個惡性循環。國家是絕對不會放任大量人員失業的,一個健全社會的形成,是多個階層的穩定構筑,缺一不可。以后工廠都自動化了,打工都沒地方打了。這種愚昧至極的論調,相信大家會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
就像現在廣泛存在的勞動派遣和勞務中介,明明可以成立一個政府職能部門來讓用工單位和求職者直接對接,那為什么還讓他存在呢?那就是兩大原因,一是稅收,二是解決就業。不是說解決求職勞動者的就業,而是解決了勞務派遣中介的內部人員就業。只要不做出格的事,就可以讓你存在。
不要說根本不可能因為自動化普及威脅到底層勞動者就業,退一萬步講,即便是因為這個原因,確確實實造成了一部分人員失業;那么很快就會有新的崗位來吸納這些群體。企業是國家的企業,是法律管轄之下的企業。
就算是私企,也必須以服務社會為前提己任,一個工廠,你有花樣讓員工失業,同樣的這個社會的另一個角落,就會有新的花樣讓失業員工重新工作。這,就是當代社會經濟的環扣連鎖效應。
相信不止是我,還有廣大務工朋友們,都不再想聽到有人拿這個來說事兒。最后,再強調一遍,工廠生產線自動化趨勢,不應成為低學歷人群的就業威脅。究竟會不會,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大家關于此事有什么獨到的意見和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探討。【完】
圖片來源于網絡,感謝原作者,侵刪。本文為作者原創,文責自負。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