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駁
在商周金文族徽中有以下這樣一個族徽:
巂串戈,《殷周金文集成》10861,銘文:“巂串”,巂,族名,日本學(xué)者高田忠周最早將這個金文釋讀為“巂”,見高田忠周著《古籀篇》,卷九十四第 12 頁,據(jù)《金文詁林附錄》第 507-508 頁轉(zhuǎn)引。巂,《說文解字》云:“周燕也。從隹,屮象其冠也。?聲。一曰蜀王望帝,婬其相妻,慚亡去,為子巂鳥。故蜀人聞子巂鳴,皆起云“望帝”。戶圭切?!庇伞皫`”字金文字形來看,的確像一只鳥的形象。
程少軒:《試說“巂”字及相關(guān)問題》(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008年第2輯)指出,“這些字無疑是表示一種鳥,前舉諸字鳥頭上有喙、冠,鳥身有點狀紋飾,側(cè)面畫有鳥翼和腳爪,尾部作剪狀”。
鳥圖騰為東夷部族的圖騰,“巂族”可能屬于東夷族群?!皫`”古同“嶲”,“嶲”,文獻記載作“酅”。酅,東夷姜姓國?!妒辣尽な闲掌酚涊d:“酅,國名”?!堵肥贰o一》云:“酅,炎帝后姜姓國”。
關(guān)于酅國地望,逄振鎬《山東古國與姓氏》考證認為有兩個地方:
一是春秋紀邑,在今山東省臨淄縣東?!墩f文解字》云:“酅,東海之邑,從邑嶲聲”。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指出:“酅,在今山東青州府臨淄縣東”。《春秋·莊公三年》:“紀季以酅入于齊?!倍蓬A(yù)注:“酅,紀邑,在齊國東安平縣?!薄洞呵镒髠髯ⅰ吠曜ⅲ骸搬@音攜,紀國邑名,當在今山東省臨淄鎮(zhèn)東,與壽光縣相近。”
二是春秋齊地,地在今山東省東阿縣西南?!洞呵铩べ夜辍罚骸褒R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酅。”杜預(yù)注:“濟北谷城縣西有地名酅下?!薄洞呵镒髠髯ⅰ吠曜ⅲ骸搬@音攜,齊地,今山東省東阿縣南有酅下聚,當即其地,與莊公三年紀國之酅自別。”《路史·國名紀一》:“酅,紀要邑,后為齊附。預(yù)云‘故谷城西有地曰嶲下’。《續(xù)述征記》:安平有酅亭。安平齊廢,今隸臨淄?!弊ⅲ骸啊队洝吩讫R國東安平,乃菑川國故之城,在鄆,今東阿東。”
逄振鎬《山東古國與姓氏》還記載:“酅氏,本姜姓。酅國之后,子孫氏焉,稱酅氏。《世本·氏姓篇》:‘酅氏,國名。晉有酅魁壘。’”
“巂串”是由巂族和串族組成的復(fù)合族徽,表明兩族有密切的關(guān)系,可能巂族為串族的分支族。據(jù)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統(tǒng)計,銘有“巂串”復(fù)合族徽的金文至少有6件。
串,該字有不同的釋讀:“車”、“束”、“串”等,但都不能成為定論。本文暫依《集成》,隸定為串。串,族名。據(jù)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統(tǒng)計,帶“串”族徽的金文至少有25件,多數(shù)銘刻單一族徽“串”,或與“巂”組成復(fù)合族徽“串巂”和“巂串”。巂族屬于東夷姜姓國族,可能串族也分布在今山東一帶。
串父癸卣,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4992,蓋器同名:“串父癸”。串,族名;父,親稱;癸,日名。
串巂父丁豆,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4658,銘文:“串巂父丁”。“串巂”,串族和巂族組成的復(fù)合族徽;父,親稱;丁,日名。
串巂父丁卣,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5068,銘文與《集成》4658相同,只是族徽字“巂”字體稍有不同。這種情況還有幾例。
串巂父丁卣,1974年遼寧喀左山灣子窖藏出土,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5069,銘文與《集成》4658、5068相同,只是這個“巂”字鳥形的尾部和身體分裂開,呈“鬲”形狀,兩個爪子變?yōu)橐粋€爪子,也應(yīng)看成是同一個字的異體。
串巂豆(登)鼎,著錄于《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匯編》1565,銘文:“串巂登作父丁彝”。串巂,串族和巂族組成的復(fù)合族徽。登,應(yīng)為私名。程少軒:《試說“巂”字及相關(guān)問題》(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008年第2輯)認為此處的“登”同“串巂登父丁觶”(《集成》6443)的“登”,是祭祀名。謝明文《商代金文研究》認為,“串巂登父丁觶與登鼎應(yīng)該是同人所作。據(jù)文例,這兩處‘登’顯然是作器者私名,銘文大意是串巂族的登為父丁作彝”。
巂串登父丁觶,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6443,銘文:“巂串登父丁”。巂串,或作串巂,是巂族和串族組成的復(fù)合族徽。登,私名?!都伞丰屪x為“登串父丁”,并命名為“登串父丁觶”,這應(yīng)是錯誤的。
及父辛尊,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5802,銘文:“及父辛云巂”。及,可能是私名;云,釋讀可能有誤,此處可能作族徽,金文少見;巂,族徽。
冉巂父丁簋,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3315,銘文:“冉巂父丁”?!叭綆`”,冉族和巂族組成的復(fù)合族徽。冉族是個大族,據(jù)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統(tǒng)計,帶“冉”族徽的金文至少有312件。據(jù)此,可以看出在冉族在商周時期是一個實力龐大巨族。
據(jù)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第112頁,轉(zhuǎn)引李學(xué)勤《海外訪古記》,《四海尋珍——流散文物的鑒定和研究》和《論美澳收藏的幾件商周文物》,指出,“冉”是金文中最早出現(xiàn)的一個族氏之一,時代在二里崗期和殷墟早期。冉族銅器銘文的下限,可以到西周中期。
冉爵,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7674,據(jù)《殷墟青銅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1985年)的介紹,時代在殷墟二期,銘文:“冉”。冉,族徽。這是比較早的一件冉族銅器。
舌臣齒巂卣,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5012,器蓋同銘:“舌臣齒巂”,這應(yīng)是舌族、臣族、齒族、巂族四個族組成的復(fù)合族徽。銘有“舌臣齒巂”復(fù)合族徽的金文,還有“舌臣齒巂鼎”(《集成》1959)、“舌臣齒巂斝”(《集成》9226)。
據(jù)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統(tǒng)計,銘有“舌”族徽的金文至少有35件,如艅舌盤等。
艅舌盤,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10035,銘文:“艅舌”?!芭勆唷笔亲?、艅族、舌族組成的復(fù)合族徽。
據(jù)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統(tǒng)計,銘有“臣”族徽的金文至少有9件,如臣父乙爵等。
臣父乙爵,兩件,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8998、8999,銘文:“臣作父乙寶”。臣,應(yīng)是族徽名演變而來的氏名,不應(yīng)看成是私名。
據(jù)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統(tǒng)計,銘有“齒”族徽的金文至少有14件,如祖戊觶等。
祖戊觶,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6369,銘文:“其齒,祖戊其齒”。其齒,其族和齒族組成的復(fù)合族徽。
商周金文族徽中的齒族,極有可能是《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姜姓黑齒國”?!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囗食,使四鳥?!?/p>
關(guān)于黑齒國的地望,《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掠袦?。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湯谷,一般認為在今山東。
《漢書·東夷傳》載:“倭國東四千余里,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至也?!?/p>
齒族為姜姓,巂族也是姜姓,兩族應(yīng)為同一姓族的分支族的關(guān)系。據(jù)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統(tǒng)計,銘“巂”族徽的金文至少有十幾件。齒族金文也不多。冉族是巨族,齒族和巂族極可能出自冉族。如果這個推測不錯,則可知冉族為姜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