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丹青
本文大概2414字,讀完共需4分鐘
智庫特約研究員簡介:
吳丹青,獨立教育研究人,理工科背景,多年世界五百強上市公司IT業高管經歷。關心中國素質教育問題,對中國青少年的通識教育問題有獨到的見解,現辭職獨立從事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錢學森“世紀之問”、李約瑟難題、學齡前兒童的早期教育模式、西方通識教育中國化等。
客觀上我們現在具備改變應試教育、實施人格培養的環境和條件嗎?
這是一個長遠的目標和方向,徹底完成這個宏偉目標,回答錢學森之問,實現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不說超越歐美就算能平起平坐,最理想的情況可能也需要幾十年一兩代人不懈的努力,如果延續現在這種教育狀況,也許一百年也沒門。
不過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每前進一步,都會推動各行各業的改革和創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期望孩子將來有出息、有作為、更加優秀、更加卓越、更有能力、更懂事、更幸福,這是我們每一個家長的愿望,這沒有什么不對,可憐天下父母親,誰不想自己的孩子有個光明的未來?
但要實現這個美好的愿望可沒那么容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不要指望有什么靈丹妙藥、有什么絕招、有什么捷徑能畢其功于一役?
先不談終身教育問題,至少在未成年、未獨立18歲以前,就算二十年,比長成一棵十幾年的大樹麻煩多了,首先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和足夠的耐心,我們現在深受其害的、普遍應用的給農作物打農藥、加化肥;給豬吃含有豐富激素的飼料等等能讓它們長得快的有效辦法,千萬不能把這些“好方法”用在孩子的教育上面,我們的老祖宗沒有教我們要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儒釋道沒有一家是這么干的。
這都是我們這一代混蛋窮混了頭、病急亂投醫、自以為聰明的創造發明。
家長有美好的愿望這沒有問題,也沒有錯,問題是你不能著急、不能亂來,要懂教育、要懂科學、要懂得怎么做人,還要有藝術、有技巧、有能力,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將這一切轉化為孩子內在的人格和各種能力,這個事情沒那么好玩,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終身的學習,一起受教育、一起成長。
你有這個愛心、有這個決心和勇氣、有這個堅持不懈的毅力和耐心嗎?
這就是對孩子最偉大的人格教育。
期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完全靠孩子自身是無法完成的,無論大樹小樹還是野草都需要合適的陽光、空氣、水分、土壤、營養、氣候,人的教育成長過程更加復雜,作為生物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都需要合適的、適合于生長的環境和土壤。
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環境和土壤主要是家庭、學校和社會。
如果孟母三遷能改變社會環境的影響,家庭和學校是每一個孩子無法選擇和逃避的環境,家庭和學校承擔著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
可以說無論是一個人教育的成功和失敗都是其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成功和失敗。
如果人格培養是教育的本質、總的綱領和目標,在認知上能有相當大的社會共識,接下來怎么個弄法呢?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或者說合格的家長、老師?
再說的簡單直白一點如何教孩子做人?做為教育者的家長和老師,我們首先要想一想,活了幾十年自己到底有沒有搞清楚該怎么做人,自己做的怎么樣?
無論是言傳身教還是潛移默化,兒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的價值觀、是非觀、審美觀,你的脾氣、性格、習慣,經過漫長的時間熏陶,所有這些關鍵品質或多或少都會被孩子吸納,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因素。
怎樣做人,人類經過幾千年至今得到的結果是——歐洲人接受的是上帝派來的耶穌;阿拉伯人接受的是先知穆罕默德;中華民族接受的是孔子、老子、玄奘(釋迦牟尼),近現代又被迫接受了西方強勢的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但遺憾的是我們有不少人不知道孔子、老子、玄奘這幾個人是干嘛的,也沒有弄明白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實質,只知道喬布斯、比爾蓋茨、馬云......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凡夫俗子,既不是神也不是圣,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每一個人的知識、能力都非常有限,如何能成為一個好家長、好老師?
換種說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怎樣做得更好?
從個人來說,價值觀、是非觀、審美觀首先是與認知方式、思維方式有關,然后對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每一件事情是非、對錯、好壞、真假、善惡、美丑做出判斷以決定我們的意愿和言行。
這種判斷有賴于知識、經歷和體驗(也可以說是實踐,對于科學來說就是實驗——用實際做驗證)分析和思考,通行的辦法是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并且建立有效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但最終的判斷和選擇取決于道德——是否睜著眼睛說瞎話、揣著明白裝糊涂、昧著良心干缺德事、坑蒙拐騙偷陰損毒辣餿。
道德具有社會性,不完全取決于個人,道德主要取決于信仰和宗教,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對道德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
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審美觀,除了孩子自身廣泛、深入的學習和實踐外,家長和老師這種最主要的環境因素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這也是家長和老師的價值所在,這取決于家長和老師的人品、性格。
成年人的人品、性格基本上已經定型,孩子從一張白紙開始到長大成人有著巨大的可塑性,家長和老師的人品、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育資源,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家長看似什么都沒做,但其人品、性格潛移默化的長期影響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養料,使孩子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而有的家長在人品、性格方面的缺陷也同樣移植到了孩子身上,小苗從此長歪了,家長和孩子即使費九牛二虎之力,結果還是很糟糕。
家長的人品、性格很難改變,那是否家長就無能為力、無所作為了呢?
如果我們把家長的人品、性格看成是硬件,還有一樣東西叫軟件——那就是科學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再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劉校長和北京四中搞的這一套,這個東西有人幫我們摸索總結出來了,家長要做的就是學習和應用,這是你唯一能做的事情。
當然你有一定的能力和相關的知識背景,也可以對這一套質疑,并做更廣泛深入的研究和突破,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你就算了吧,別自己瞎折騰了,在這件事情上面的判斷和選擇同樣也體現著你的英明、智慧。
你學得好、做得好,孩子的教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否則你就等于放棄了你的責任、你對孩子的愛和期望。
所以要取得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督促孩子學習、逼孩子學習,而是家長老師要督促自己、逼自己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