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微信最近推出了一個全新的功能,“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最近三天”,對于經常刪朋友圈的我而言,這一項功能著實深得我心,忍不住第一時間設置了。
找來幾個不同機型的手機進行測試,朋友圈真的空空如也,僅留下一行小小的文字提醒,“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但在某部微信未進行升級更新的手機里,連這段文字提醒都被省略了,僅有一個單調的橫線,和被屏蔽了無異。為了避免麻煩,只得在個性簽名處再重新說明一下,“未屏蔽任何人,只是開啟了三天可見功能。”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做法簡直多此一舉,但實際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用能否看對方朋友圈來衡量兩個人之間的關系,來衡量彼此之間的信任,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脆弱到只能靠一個軟件的功能來維系。
你還真別不信。
很久之前,我大刪過一次朋友圈,當時并沒有想太多,就覺得彼時那些青澀的自己就跟傻X一樣,不忍回憶。后來又過了很久,恍然發覺某個在我寫文初期便結識的好友似乎很久都沒有給我發的朋友圈點贊了,翻找出她的微信一探究竟,彼時已經無法查看對方的朋友圈了,我有種很不好的預感,但又實在不愿假裝發微信來試探。又過了些許日子,家人過生日的那天也是她的生日,我發了生日祝福過去,本打算再接著發個紅包的,卻難過的發現我的信息已經無法送達了……
從網絡相識,到點贊之交,最后卻發展成了再也無法聯系的陌生狀態,人與人之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關系紐帶最后卻終結在了無法查看的朋友圈上,怎能不可悲呢?
仔細想想,其實對方的做法也無可厚非,我們很少發微信給彼此,唯一有聯系的方式就是評論或點贊對方的朋友圈,當她一旦認定我單方面撕毀了這種關系的紐帶,也做出同樣的方式用以回擊,非常符合人之常情。
當我換位思考了解她的想法之后,一方面自責自己的粗心,一方面又慶幸她的離去,說到底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只能說明我們原本的關系就未到位。
因為無法查看對方朋友圈便刪除對方的行為,無非就是一種篩友的行為。如果你們關系已經非常的要好,此刻你的做法或許不是刪除對方,而是發微信過去質問對方。所以如果僅靠此點便能篩掉的朋友,說到底也壓根算不上什么朋友。
究竟為什么要把朋友圈設置成“僅三天內可見”?估計不同人會有各自的理由。
1.也許,是對過去的一種告別
我習慣晚睡,睡前習慣刷一刷朋友圈。那晚某位很少在朋友圈發狀態的朋友,接連發了三條狀態,總歸都在感慨一件事情,他失戀了。
午夜總能撕破偽裝的最后一道圍墻,再堅強的男人也會在此刻變得綿軟無力,我們算不上朋友,這種事情必然只會旁觀,不過當第二天早晨醒來時,卻怎么都翻找不到他前一日發的那些感慨的話了。
很多時候,某條狀態都只是我們那一瞬間的有感而發,過了那一刻,多一分不行,少一秒也不行,都再也找不到那一刻與人分享的沖動。所以我們便迅速刪掉了它。
意興闌珊時,以往的一切都毫無意義。刪掉那些存留的證據,做全新的自己。
2.也許,是為了保留一點點的隱私
微博其實和微信具有同樣功能, 查看對方分享的動態,還可以給對方發私信,但如果想了解一個人,還是想要添加微信,這是為什么?
因為相對于微博而言,它依然顯得更私密一些,也更親密一些。
但隨著微信的好友數量的增多,好友質量卻明顯下降了不少,夾雜了工作關系,以及其余復雜的聯絡關系。有一個人與人之間相處距離一說,關系越親密,才會允許彼此之間的距離越小。
相應地,如果關系不太親密的人之間距離過近了,這其實是很大的忌諱。所以,你才會發現越來越多人遠離了朋友圈,或者有選擇的發表朋友圈內容,而不像幾年前那樣肆無忌憚的分享自己的一切了。
前一階段,Y相親認識了一個男的,某天她收到了一個快遞,竟然是對方送的,但實際上她從來沒告訴過對方地址,細問之后才知道,對方是從她的朋友圈定位推斷出的地址。
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很浪漫的故事,也是一個很會撩的男人,但轉念一想這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如果對方不是一個好人,如果對方沒有帶著友好的目的,那時會怎么樣?
當我們的朋友圈變得魚龍混雜之時,這樣的隱私防范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這樣的防范絕對不是針對我們的朋友,至于為何要因此一視同仁?1.該功能還不完善;2.真正關心你的人往往在第一時間便會關注到你的動態,無需三天以后。
3.也許,是想保持一點點神秘感
我雖然常說,“如果你愿意了解我,我猜你會喜歡我!”但為何用了“我猜”字樣?因為我真的不確定,你如果真的了解了我,便會真的喜歡上我。
實際上,這句話是非常矛盾的。
當你不斷了解一個人,就意味著對方的缺點將在你的視線中逐漸擴散、放大,那些不完美的,糟糕的,與你價值觀相悖的東西都將一一呈現。
喜歡上一個人其實超級簡單,因為好看的顏值,因為回眸的一笑,因為某個瞬間,因為某項技能……但做到持續性的欣賞卻是非常難的事情,當你聞到一個人的狐臭,還會那么欣賞她的美顏嗎?當你聽到一個人爆粗,還會覺得他和西裝很配嗎?也許還會,但對他的印象多少都會有些大打折扣。
其實,如今的朋友圈就像被包裝過的禮物一樣,多多少少都有加工過的痕跡,美食美景美人,但因它面向的群體多以朋友為主,所以難免偶爾釋放天性。好朋友眼里,那是你的個性與特點,但在價值觀不同的人的眼中,你其實是異類,無法忍受的異類。
你不會知道,朋友介紹給你的男生為何突然不再聯系你了?也許只是因為翻看到了你某年某日發布的一條在夜店的朋友圈。
你不會知道,為何原本答應讓你入職的公司卻突然沒了音信?也許是因為HR看到了你之前辱罵前公司的文章。
你不會知道,為何剛剛添加說很喜歡你的學妹卻又突然刪掉了你?也許是因為看到了你之前吃狗肉的照片。
……
千萬種理由需要開啟這項功能,但老鐵,別扎心,有些人朋友圈雖然對你“僅三天內可見”,但本人卻是對你永遠可見。
其實,更應該借此機會線下相見。
總之一句話,希望你的朋友不只活在你的朋友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