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子浣紗娉垂首。拾紅豆、品橘酒。誰曾為我折楊柳?春水吹皺,雨中邂逅。攏暗香盈袖。
? ? ? ? 遠眺群山綠依舊。野渡孤舟一釣叟。月華清涼繁星宿。秦淮畫舫,鶯歌曲奏,憶年華豆蔻。
? ?
? ? ? ? ? 一一作于2019年5月2日
? ? ? ? 我們兩個人照顧兩家四位老人家,現在有三位傷病,我與妻忙得不亦樂乎,這個五一假期只能看看朋友們曬出的旅游美圖。而我也只能偷閑時看看書,寫寫自己的心路。
? ? ? 青玉案,詞牌名,又名“一年春”“西湖路”“青蓮池上客”等。以賀鑄詞《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為正體,雙調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韻。另有雙調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韻;雙調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韻等十二種變體。代表作品有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等。
詞牌名
青玉案
別名
一年春、西湖路、青蓮池上客 等
字數
六十六至六十九
始興年代
宋代
流行年代
宋代
詞牌沿革
《青玉案》作為宋代著名詞調之一,由來已久,從名稱上分析,“案”的含義歷來爭議較大。一種看法認為“案”為古“碗”字,為今之“碗”一類器物。一種看法認為“案”為古時有足之盤,綜合各類史料和文物考證,“案”一字的含義應為盛食的托盤。據謝桃坊《唐宋詞調考實》一文,青玉案調為宋人首創,是北宋時期的“時調新聲”。其調名源自東漢末年張衡的《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緞,何以報之青玉案。”一句。此詩以一種情詩的形式,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以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基于此,取自《四愁詩》的青玉案本身便包含有政治不得意、滿腹愁苦無奈的聲情內涵,在后人的創作之中,所傳達的情感以激越豪壯者為少,大多傳達綿長悠遠、溫婉、悲涼的情思,通過格律聲韻的組合轉化,使情感的傳達更加迂回曲折。青玉案詞首次面世之作為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詞作因巧妙的構思、深婉的情懷、凄清的氛圍在詞壇上贏得了極大的聲譽,而這首詞是一首抒發懷才不遇、仕宦不達的愁苦之詞,由此可印證青玉案調之聲情內涵與張衡《四愁詩》的含義是具有內在一致性的。
《青玉案》調的別名有“橫塘路”,來源于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首句,屬于以詞中字句創詞調名。“一年春”,來源于《青玉案·一年春事都來幾》首句,其作者是否為歐陽修尚存爭議。“西湖路”,來源于宋韓漉《青玉案·蘇公堤上西湖路》首句。“青蓮池上客”,出現于《全金元詞》,共三首,來源于金丘處機《青蓮池上客·入關》、《青蓮池上客·幽棲》和元王丹桂《青蓮池上客·贈烏林答德潤》,得名原因暫不詳。“謝師恩”,出現于《全金元詞》,共一首,來源于王處一《謝師恩·謝師提挈沉淪外》。
《青玉案》調除正體以外,受詞人青睞的別體也眾多,比如李彌遜所填之體、曹組所填之體、趙長卿所填之體等,皆有諸多作品。其區別在于句式,多為個別句子的添字或減字,正如《欽定詞譜》所云:“若張炎詞之疊韻,李彌遜、吳潛、胡銓詞之添字,李清照詞之句法小異,曹組詞之句法小異、又添字,毛詞別首之攤破句法,趙長卿詞之減字,趙詞別首之句讀參差,皆變體也。”[1]在用韻、章法上則無大的差異,皆為仄韻格,符合《青玉案》詞首創之賀鑄詞的格律模式。
此詞牌有賀鑄抒發閑愁之作:“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蘇軾送別友人思鄉懷歸:“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李清照送別親人之綿綿悲痛:“相逢各自傷遲暮,猶把新詞誦奇句。鹽絮家風人所許。如今憔悴、但余雙淚,一似黃梅雨。”辛棄疾抒懷自憐:“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吳文英抒寫女子閨中情思:“吳天雁曉云飛后。百感情懷頓疏酒。彩扇何時翻翠袖。歌邊拌取,醉魂和夢,化作梅邊瘦。”可見《青玉案》調篇幅精悍短小,其情質樸獨特,不僅適合秦樓楚館里的唱詞,表達纏綿悱側的感情,亦可以表達仕途之沉浮,符合士大夫的審美訴求,其風格的綜合性,或是其在宋金元詞壇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2][3]
格律說明
正體,雙調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韻。以賀鑄《青玉案·淩波不過橫塘路》為代表。或認為此調以賀鑄詞、蘇軾詞及毛滂詞、史達祖詞為正體,而張炎詞之疊韻,李彌遜、吳潛、胡銓詞之添字,李清照詞之句法小異,曹組詞之句法小異又添字,毛詞別首之攤破句法,趙長卿詞之減字,趙詞別首之句讀參差,皆變體也。但諸詞中,有前段第二句六字折腰,后段第二句或七字、或六字、或八字者。有前段第二句七字,后段第二句或七字、或八字者。有前段第二句六字不折腰,后段第二句或七字、或八字者。亦有前段第二句五字者。又有前后段第五句或押韻,或不押韻者。各以類列,庶不混淆。 此調后段第二句例作拗句,如歐陽修詞“爭似家山見桃李”,程垓詞“別后誰吟倚樓句”,高觀國詞“入畫遙山翠分黛”,吳文英詞“不忍輕飛送殘照”,南北宋人皆然。 又此調后段起句,宋詞俱“仄平仄仄平平仄”,惟黃庭堅“煙中一線”詞“別恨朝朝連暮暮”,“恨”字、上“暮”字俱仄聲,“朝朝”二字俱平聲。第二句,宋詞俱“仄仄平平仄平仄”,惟曹冠“煙村茂樾”詞“枝上鶯歌如解勸”,“如”字平聲,“解”字仄聲。前后段第三句,宋詞俱“仄仄平平平仄仄”,惟石孝友詞“剪剪霜風落平野”、“別后知他為何也”,“落”字、“為”字俱仄聲,“平”字、“何”字俱平聲。此等句法,宋人間一為之,非定格也,若匯參入圖,恐失此調本體,故但詳注以備考證。譜內可平可仄悉校所采諸詞。
? ? ? ? ? ? ? ? ? ? ? ? ? ? ? ? ? 一一于2019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