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16日的倫敦彩虹劇院,宇宙搖滾巨星Ziggy Stardust從干冰中緩緩出現,以一種完全模糊了性別的打扮站到了旖旎的搖滾舞臺上,竭盡全力地挑逗著臺下的少男少女。這個曾要把這個世界賣掉的男人,在這張新的概念性專輯《The Rise & Fall of Ziggy Stardust》中,卻以外星信使的身份從天而降來拯救地球。這個雌雄同體,有著外星生物般前衛的形象自此顛覆了搖滾樂的美學與想象。
華麗搖滾—Bowie成名第一步
在此之前,即使是最離經叛道的搖滾仍是展示男性陽剛的產物,但在glam rock中,男性樂手的濃妝打扮,色彩夸張貼滿珠片的緊身衣,夸張耀眼的飾物,一頭或嬌美或野性的長發,都偏離傳統對男性形象的期許。這種有點娘娘腔傾向,是屬于受60年代末性別運動影響的結果。
說到這里就得轉入正題說到上文那個墜入地球的外星男人David Bowie了,雖然他并不是華麗搖滾的始祖人物。 早在Ziggy Stardust成名之前,T.Rex樂隊靈魂人物Marc Bolan就已經在1970年學會了比女人還嫵媚地打扮自己,最早一個站在搖滾的舞臺上炫耀姿色,但化妝手法和演唱風格顯然更為華麗和大膽的David Bowie比他更引人矚目,雖然說是華麗搖滾成就了他,但人們一般都會認為是大膽會玩的David Bowie才是第一個真正地把這一切發揚光大的人。
雖然他那極致妖艷的舞臺造型過于超前而且備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越受爭議的東西越不容易被遺忘。
David Bowie—那個愛玩角色扮演的男人
60年代末的Bowie 還只是個唱民謠的正直小伙子,處于個人第一階段風格psychedelic folk的末期。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給了年輕的Bowie靈感,22歲的他寫成“Space Oddity”,塑造了迷失太空不得返回的宇航員Major Tom,他的第一個虛擬角色。他這時的造型也偏向60年代的主流Mods, 穿著修身西服、窄領帶、幾何圖案、尖頭皮靴,年少青澀,梳著一絲不茍的短發。
他走向glamrock階段標志應該是70年的《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出賣世界的男人》),他開始挑戰性別議題,他在這個專輯封面穿了一條紫花長裙,這是英國設計師 Micheal Fish 設計的 “Man dress”,這個設計據說受到拉斐爾前派畫家但丁?加百利?羅塞蒂的影響。
在此之后由于受到默劇大師 Lindsay Kemp 的影響,David Bowie 在創作上達到一個新境界:在電影、啞劇、文學、服裝等各領域能夠汲取的一切元素,漸漸在他的精神世界融合,他甚至發現隱藏在角色背后能更自由地表演。1972年隨著《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from Mars》的發行,他徹底改變了以往小清新的民謠歌手形象,創造了一個名為 Ziggy Stardust 的角色,在穿著打扮上打破二元性別疆界,畫上大濃妝,穿上厚底鞋,穿著古怪艷麗的連體衣,化身為從遙遠的宇宙前來拯救地球人的搖滾之神。
Bowie與Ziggy合體了,Ziggy Stardust成了David Bowie的代名詞,雄雌難辨的妖艷形象讓粉絲為之瘋狂,掀起模仿潮流,華麗搖滾改變了后嬉皮的70年代,年輕人瘋狂模仿Bowie中性嫵媚的著裝妝容,傳統突然山崩地裂。在以David Bowie為原型的電影《天鵝絨金礦》中,我們仍可以一窺那個那個打破搖滾樂陽具崇拜、身著女裝崇尚華麗搖滾的黃金時代。
《Q》雜志曾如此形容David Bowie和那個時代:“他是個極品,無可爭辯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他就像從天而降,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在1973年的專輯《Aladdin Sane》的封套上,Bowie留下了他最為經典的造型之一,也是搖滾樂史上最不可跨越的經典造型造型之一——閃電妝。
當Glam rock已經由非主流泛濫成了媚俗的主流時,Bowie在1973 年一次演唱會上宣布 Ziggy 死了。
在其之后,David推出了轉型之作《Diamond Dogs》并成了搖滾史上最著名的變(qiang)色(tou)龍(cao)。
這個戴著獨眼眼罩、系著女士絲巾、穿著紅色高腰背帶褲、踏著高跟靴的新角色名叫Halloween Jack, 雖然還保留了Ziggy的發型,卻戴上了男士闊沿禮帽。在單曲《Life On Mars》中,Bowie穿上了箱型西服套裝,用鮮亮的藍色配以印著幾何圖形的艷麗領帶,這是他最后一個接近Ziggy Stardust的形象。
一年多以后,他在《Young Americans》專輯里搖身一變,成了“瘦白公爵”(White Thin Duke),梳一頭妥帖金發,穿著白襯衫和弗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式的西裝,打著松松垮垮的領帶,這個靈魂歌手般的造型這也讓他成功打入了美國市場。這時期的Bowie深陷毒癮中,病態優雅的“瘦白公爵”是他彼時的真實寫照。
雖然這個時期的Bowie已經告別了ZiggyStardust,但他卻在電影《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飾演一個來地球找水的優雅外星男人,最后還成為搖滾歌手的故事。這是他最擅長的角色,也許他還真是個來自外星的男人,墜落于地球后不斷變換著各種角色戲弄世人。
1975年后他移居柏林,并開始嘗試電子樂,這段時期,他被那里魏瑪時代的頹廢氣息,被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和柏林城的東西分割所吸引。彼時Bowtie的著裝則體現出了無產階級的時髦風格,皮夾克、軟呢貝蕾帽、格子襯衫……無一不展示出低調并格守紀律的工作狀態。在柏林,他不但成功擺脫了可卡因,還創作出了音樂生涯中最重要的柏林三部曲——《Heroes》、《Low》和《Lodger》。
搖滾變色龍--史上最成功的墻頭草
作為搖滾史上著名的變(qiang)色(tou)龍(cao),Bowie的音樂歷程也一如其造型一樣豐富多彩,Folk、Glam、Space、Electronic、Disco、New wave、Soul、Hard rock……不夸張地說,流行什么Bowie就玩什么。
他說:“我的整個演藝生涯就是一種表演……我在不同角色之間可以輕松轉換”。他以一個表演者自居,熱衷于創造形形色色的各種角色,每個時期的形象都不過是一場經過準確評估后的精彩演出,但其藝術家本我身份與虛擬形象之間卻幾乎重疊,曖昧不清,從舞臺延伸到生活中。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中有一句反復念叨著的歌詞: "I never lost control"。這是多年前的他與自己虛擬形象的對話,其實在他的整個音樂生涯,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這種 “風格多變”又“本性未變”的“變化” 的探尋。他一生都在追隨自己的這種超前的靈感并付諸于行動,早已跨越了搖滾樂本有的挑釁和叛逆,成為了一股超越時代的創造力。
至于到底本質的他是什么樣子了,有人在關心么?他們喜歡的只不過是David Bowie精心塑造出來的“自己”罷了。
正如《時代》雜志給出的評價“:在許多方面,Bowie就代表著時尚的本質:總是有別于當下,永遠進化著。”
(作者:阿累,轉載請聯系匠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