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ien。
今天跟大家分享陽老工作談的第一個主題,好思想和壞思想。
隨著年齡的增長,信息焦慮、知識焦慮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們雖然沒有徹底解決的辦法,但大方向還是有的:要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好的思想帶來正確的決策,正確的決策帶來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帶給我們一個不會那么“白給”的人生。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思想才是好的思想呢?而我們,又要怎么做,才能也擁有好的思想呢?對于這個問題,陽老從三個層面給予了回答。
一、好的思想有好的證據
好思想側重鮮活證據,壞思想側重說服自己或他人。壞思想或者沒有證據;或者證據陳腐。雖然壞思想往往也是振振有辭的,具備了一切思想外殼:有觀點;有邏輯;有小結;有說服力;有感人故事。然而,少了最重要的一點:鮮活證據。一切不可以拿第三方證據進行比較或者論證的思想/觀念/理念/,都是沒有意義的!
操作主義認為,一個概念或命題的意義在于一套與之相應的科學實驗操作和經驗行為。優秀的底層學科如數學、認知科學等,都是原生有好的證據的學科。
陽老將證據分成了五類:
壞證據:那些沒過腦子的話。這些話,常常出自四位名人:牛人甲、路人乙、老板丙、家人丁。但要注意,早期追隨的那位師傅是例外。對于這位師傅,無條件信任,關注大師的言行, 跟隨大師的舉動, 和大師一并修行, 領會大師的意境, 成為真正的大師。
可用的證據:可用的證據往往來自質性研究、臨床經驗或專家委員會報告的權威意見;
有力證據:有力證據主要有三個來源:A. 設計良好的非隨機對照試驗中獲得的證據;B. 設計良好的隊列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研究)的證據;C. 多個時間序列的、帶有或不帶有干預研究得出的證據。
杰出證據:從至少一個設計良好的隨機對照臨床實驗中獲得,按照現在流行的牛刊審稿要求,甚至往往會要求至少三組以上的實驗。
神一般的證據:神一般的證據則常常來自數學推演獲得,當前這一個時代無法驗證,但是在未來條件成熟后,卻罕見地改寫了N個時代的規則,如達爾文、愛因斯坦與費曼,他們窮盡心力,使用一個時代既有的知識,卻揭示人類在下一個時代的生存之道。
這里還有必要的提一下雙盲實驗。
雙盲實驗是證據分級重要的分水嶺。是否理解雙盲概念,構成了人們認知能力的重要標尺。
所謂雙盲實驗,是指被試和實驗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試接受哪一處理的實驗技術。 這種實驗方法用于防止研究結果被安慰劑效應( placebo effect)或者觀察者偏愛(observer bias)影響。
匯集全世界聰明人的Edge網站,有一年的問題是,「有哪些科學概念能讓你變得更聰明」?《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選擇了「雙盲實驗」。
他甚至認為你無需親自操作過「雙盲實驗」,你只需要理解其原則,領悟到為什么有必要這么做,就能感受到其優美。如果每個學校都教學生做「雙盲實驗」,那么會提高學生五方面認知能力。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五方面的認知能力:
你會學會不從零星軼聞中歸納出普遍結論;
你會學會一個貌似很重要的結果可能只是偶然發生;
你會理解排除主觀偏見有多么困難,你會開始嘗試放棄崇拜權威和個人觀點;
你會學會不再接受那些非科學療法和那些假冒醫生的江湖騙子;
你會學會更加廣泛地使用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這不僅會提高你的認知能力,說不定能拯救世界。
二、擁有好的思想的人有更高的思維抽象層級。
在一個專業里,專業技能的本質是「限制與精致」。
專家在自己創造的領域掌握足夠多的「條件化知識」,清楚各結論的限制條件;同時又能在深度與廣度呈現求真之美,是為精致。智者與專家又不一樣!
所謂思維的抽象層級,就是這位智者能夠跳出多少個狹小子類的「限制與精致」,獲取跨學科跨專業的智慧。提出多元思維模型的查理·芒格給出了四個原則:
原則一:就像安德森一樣,依據學科基礎性高低,對其排序;
原則二:不管你喜不喜歡,必須掌握到能通過測試的水平,能常規應用其最基本的內容,尤其是那些比自己所處專業更為基礎的學科;
原則三:永遠不要吸收那些任何出處不明的跨學科知識,更不要違背經濟學原理,即拒絕采用任何本學科或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中已有解釋;
原則四:當以上不能產生有用新觀點時,那么就模仿那些創造成功觀點的方法來進行大膽假設與創新,但所創新的理論不要和之前沖突,除非你的確證明它錯誤了。
三、好的思想伴隨著好的品味。
品味是提前發掘好的作品,如王維發掘陶潛,宇文所安發掘王維。
提高品位的秘訣不在于信息、信任與價值單個維度,而在于三者的平衡。信息來源于閱讀,價值來源于輸出,信任來源于與時間源頭的人信任關系的建立。
OK,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內容了。感謝你的閱讀。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