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只有十戶人家的小邑,也必定有像我孔丘這么資質忠信、淳樸篤實的人,只是沒有我這么好學罷了。這是孔子的感嘆,天資易得,好學難得。
這一句,說一遍就過去了,淺易明白,似乎人人都懂,而且都覺得自己也差不多算好學。所以得拿出個好學的標準來,看看你到底算不算好學。如果都夠得上好學,孔子怎么會有這感嘆呢?總結先賢大德列的標準,孔子、孟子、子思、王陽明、曾國藩,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是這四條:
一是志有定向。為學第一是立志,志有定向,使命清晰,心無旁騖,必欲學成。
二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可分解為事上琢磨,切己體察。
三是日日不斷之功,專注堅持,一天都不間斷。
四是溫故而知新。不溫故則無以知新。
??賦能王解讀??
日更演講,成就夢想!
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
越付出,越富有!
今天我們來學習論語公冶長篇的最后一章。
我多次提過公冶長篇,其實是評價人物的,從剛開始評價孔子的學生,到后來評價公卿、士大夫,到后來又說志向,那么今天孔老夫子終于說到了自己。
孔子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呢?大家聽一聽,可是意味深長。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聽起來非常簡單,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這里的邑指的是小地方。十室之邑,小村子小寨子,后來的邑也指縣。在這里面,指的是小村落。
我們一直比較推崇的忠和信。
所謂的忠,就是忠于人、忠于事,是對外而言。比如說對國家忠誠,對上級忠誠,對工作忠誠。
所謂的信,其實是對自己而言的,誠實守信,就是有做人的底線。
就是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這么小的范圍之內,都有像我一樣忠和信的人。
大家肯定會說:不可能吧,那不人人都可為圣賢啦!且聽孔子說下一句,那就是不如丘之好學也。
為什么孔子這么說呢?
我想大家也肯定會有很多疑問,比如說,我們現在的戰友也都很好學呀,主動的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今天我們報個演講,明天報個聲音,后天學習心理學,學社群運營,視頻號制作等等,也都在不斷的學習。
我們是不是也像孔子了呀?
為什么孔子把大家都比較重視的忠和信覺得很一般,都能做到,不是只有我孔子能做到,而是大家大部分都能做到,而好學大家做不到呢。
在這里,我的理解就是重點在“好”好。熱愛、喜歡、主動,一如既往的熱情。
重點就在主動上,在堅持上。
華杉在這里總結了先賢大德列的標準,比如說孔子、孟子、子思、王陽明、曾國藩。發現好學有4條。
我就講講他的,我認為他說的是非常到位。
到底什么是好學?大家仔細聽一聽你就會發現,不簡單。
第一條就是志有定向。
為學第一是立志,志有定向,使命清晰,心無旁騖,必欲學成。
大學里說:止定靜安慮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這就是一個學習的全過程,第一個知止。
就是說我們要志有定向,知道自己是干嘛的,行事就有邊界,止于那個邊界,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不浮躁,不會被機會所誘惑,才能潛心做自己的學問。
也就是這里的止是目標,是我們達成的,比如說佛家說的彼岸。這一點是一定要強調的。
我這兩三年來的學習也特別感受深,就在這一點。我們如果只是學,只是瞎學,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的話,很容易會迷茫的。
學著學著挺有意思,挺有味道,學著學著就不知道為什么學了,慢慢的就放下了,興趣一過,熱情一過,就沒有然后了。
這就是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了什么學?只是滿足于學這個過程,而沒有想真正達到這樣的結果。
比如說我們學習聲音,到聲音訓練營里面,有幾個真正的是把它每日練習,變成了真正的好聲音了呢?
我們學習演講,有多少人真正的把演講作為自己的日常去用的呢?
我們練字,有多少人真正能練好呢?一直朝著目標努力,如果沒有達到目標,我們要不要停止呢?這一點非常關鍵。
如果說我們沒有自己的目標,只想能夠成功,就會覺得到處都是機會。這個不錯,我要學習,那個不錯,我要弄弄。
結果方向不定,目標不定,最后只是流于在學的過程之中,而沒有得到結果。
沒有得到結果,你的好學的好,只是好了學了,結果在哪里呢?
上一章講過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他要用他的思想教化天下,所以他才能夠不惜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希望能夠得到一國之君的任用,施展抱負,用實踐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是可行的,真的能夠為天下蒼生謀幸福的。
他的志向在于救中國不在于升官發財,如果升官也是為了想做這個事,而不是為了做官本身,他為了能夠在衛國得到任用,就是連南子他也去見,不是為了求功名利祿,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政治主張得到實現。
子路不愿意,說:老師,南子這個人作風不好,是有名的艷姬,妖后啊,你去見她,你什么意思?
孔子受到子路的質疑,覺得沒面子,就賭咒發誓,我如果做了什么不該做的,就讓上天來懲罰我。可見孔子也挺可愛的!
孔子為了能夠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其實也放棄過好多東西,就是渴望有一個機會,但是他從來不放棄自己的志向,不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最后雖然沒有得到多少功名利祿,他做過司寇,但是也得到了學問,傳之于后世,成為萬世師表。
我們想一想,我們應該都算是好學的。但是我們有沒有真正的達到這個標準,有明確的目標,有堅定不移的方向,這一點請大家思考一下。
第二個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特別強調的,現在也可以說是王陽明的心學的代表了。
可分解為事上琢磨,切己體察。
所謂的事上琢磨,指在具體事情上學,在日常日用日行中學。
我們不是說只有讀書才叫學習,而像孔子那樣說的: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先做事后讀書。
即便是讀了書,也要放在具體事上來演練,學而時習之。學是輸入,一定要習,也就是演習,練習,重復,直到把人家的變成你自己的。
單純看書,其實我們是學不會的,必須在實踐驗證,才會發現問題,我們再回來解決,最后才能夠把人家的換成自己的,大家想是不是這個樣子。
毛主席在《實踐論》里面多次強調,學了以后要行動,行動以后要思考,思考以后再學習、再思考、再行動,總而言之,呈螺旋式的上升。
所有學到的東西,一定要把它用起來,在實踐中驗證。
同樣的一本書,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出來味道不一樣,為什么呀?就是因為有的是人家踐行出來的,像孔老夫子,像毛主席,萌姐啦,貓叔啦,說實話特別有感染力,特別有影響力。
有的人說話就顯得輕飄飄,不讓人信服。
從來不早起的人說早起太好了,有多少好處,你列出100條好處,我也不會去信。因為你自己都整天睡到十二點,你說早起多少好處有意思嗎?要知行合一。
所以王陽明才強調,知而不行,是為不知。
我們戰友,我們看似知道了很多道理,我們有沒有行動啊?有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啊?這一塊要好好想一想。
第三個是日日不斷之功,專注堅持,一天都不間斷。
在這一點上,曾國藩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特別強調這一點,做學問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絕不可間斷一天。
你不能說今天忙,我功課就明天補,也不可說今天不忙,把明天的課先提前完成,也不可說這幾天出門兒,回來再搞,要把功課隨身帶著,晚上到酒店完成,沒有日日不斷的堅持,就不能夠真正學好。
說到這里,我也特別贊成,為什么我說我們一定要日更,而且要做到,真正的這個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100%的堅持比99%更容易,為什么?因為你心里有這種想法以后,你就天天做,你不會為自己找任何借口。不是說,完成99%就行了,今天無所謂,明天也能無所謂,后天還會無所謂,到最后你會發現你的數據就沒法看了,都無所謂到最后你就放棄了。
而不能長期不斷的堅持,你哪里有真正的成果。
在這一點上,華杉就很牛,他寫了好幾本書,解讀論語,解讀孫子兵法等等,他都是每一天都不拉,365天天天如是做出來的。
萌姐每年出一本書,今年出的她的第11本書,也都是早晨起來,每天早晨都寫,一年出一本書出來的,日日不斷之功,就是那么厲害。大哥現在也是日日不斷,如果說我們這樣做下去的話也差不了。
如果你聽了今天我們說的第三條,也能真正做到日更的話,那你是不得了的。所以說一定要真正的從內心深處認可它,而且要做到它。
第四個就是溫故而知新。
為什么要溫故而知新啊?就是我們不要老想著學新東西,老想著追新逐異,貪巧求速。
因為外面的誘惑很多。你聽聽這個人的東西挺好,那個人的也不錯,都需要學習。恨不得心癢癢就像看到了美女盡量多看兩眼一樣,看見了美食就想就嘗嘗一樣的。
但是,老想學新東西,你的學過的這些東西你掌握了嗎?如果學過的東西不掌握,學完了以后就扔了,比如說我們一天看一本書,現在很多都強調一天看一本書,這本書看完了覺得很好,不錯,然后第二天就看第二本書了,第三天再問第一天看啥,啥也記不住了,這本書看完以后一年甚至十年也再不碰了。那么你能記住多少?
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你掰了新的,扔了舊的,那你掰它干啥?
所以孔夫子才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我們學東西一定要注意,不要為了新而新,為了學而學,而是要學了就想辦法把它用起來,發現沒掌握,要多去重溫,去復習,再多次去了解,以便我們真正能夠深刻地掌握它。變成自己的,然后我們再去追逐新知識,切記不可流于形式。
再以寫字舉例子。比如說我昨天剛剛完成了道德經的臨摹,照著趙孟頫的帖子,來一個字一個字一章一章的臨。
每次寫完以后,我還要反復多次去看一看整體。我的字整體還不夠工整,有點偏,或者重心在左邊,或者重心在右邊,或者靠上了,或者靠下了。
間距怎么樣?這是對于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列與列之間。
還有比如說這一個字,它的筆畫怎么樣啊?寫的橫應該是稍微斜上一點,結果寫平了,或者說下了,這個撇不夠長,這個豎不夠直,這個月字,月亮的月哈,那左邊和右邊兒這個比例搭配不好,等等,看看到底問題在哪里,再寫的時候要把它寫好。
要讓這個字有一點點進步,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提升,我們自己才能越寫越好,否則你整天寫那么多,你寫100萬遍有啥用?還是那個樣子。
剛剛講了華杉列出來的古圣先賢好學的四個標準,就是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斷之功,溫故而知新。
希望大家都能夠對照一下,看一看自己是不是一個好學的人。如果說我們都能做到了,那你就離孔老夫子的境界不遠了。
時間也到了,今天這一章的解讀也就結束了。整個這一篇公冶長篇也結束了,從明天開始,我們解讀下一篇叫《雍也篇》。
到底用一篇講的什么呢?先說說第一章。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