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份的前半時光是在學校里度過。圣誕節那天,我由于論文開題報告的事焦慮,華華說去看電影,那時候我總覺得有塊石頭壓在心里,堵得慌,但又一時半會寫不出來。心想:與其坐在這干耗著折磨自己,還不如去做些隨心的事。于是和華華出去浪了一天,因為心中有事,總感覺玩得不是很盡興。
半個月前我發了一條關于開題報告的微博,那會室友們都在為論文開題的事發牢騷抱怨,一種心急火燎,天塌下來的樣子。我可能總是抱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幻想。事實就是如此,除了生死是大事,其他的都會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那天我在微博說說底下附了一句話:元旦之后再來看這個說說的結局吧。一月三日那天大家論文開題都過了。
因此有什么事情解決不了呢?你所謂的眼前的困難,只是把它無限擴大化,它就像一座山擋在你的面前,你總是被它的高大巍峨所震懾,你總是盲目的焦慮,你總是想象自己何時才能翻過去而不愿邁出一步。
你不走怎么知道自己到達不了,你不做怎么知道對錯,即使錯了,返回來重新選擇,總比你待在原地方干著急要強的多。路是越走越開闊,越走越清晰。即使你前進的道路困難重重,但是只要前進,困難總有解決的一天。
有次在西方文學理論的課堂上,老師說過這樣的一件事,關于畢業論文被掛的事,說到學生為論文被掛哭哭啼啼,尋死覓活。老師的看法是:“論文被掛,再來一次那也就過了,但是想不通你們為什么就要為這么點區區小事弄得尋死覓活,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困難,你以這樣的心態還如何在社會上立足……”當時聽了老師的話,我就覺得老師說得輕巧,真正到了那一刻,耗費的是我的時間,我的金錢,但是現在想想,倒也如此。
對于一個大四即將畢業的人來說,就業工作是目前最大的事情。在旁人的眼里我就該很急迫,很著急。但我就是一個很麻木,很混蛋的人,總是別人為我發愁。
就業工作是這個階段必然面臨的事情,必然要解決的問題。既然是必然的,無條件面對的事,那我就按計劃一步步來,縱使失敗了,查缺補漏重新再來。萬事萬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有利也有不利的一面,你不可能永遠地失敗下去。只要你一步一個腳印,肯前進,愿前進,有一個想要克服的心并為之努力,那么還有什么是你克服不了的呢?
去年我大三,一次吃飯遇到學姐,看到學姐,我愚蠢的問了一句:“學姐,你們快要畢業了,你感覺壓力大不,焦急嗎?”學姐來了句:“壓力大,但是著急有什么用呢,到時候面對就好了。”身為大三的我比學姐還焦慮。一次社團招新,和學姐聊到一個學長,“學長大四了,還在博物館當志愿者,難道他就不實習不找工作嗎?”
一次老師布置了新聞采訪的作業,我就去采訪了這位學長,問到大學四年你拿到手的證都有哪些,令我驚訝的是學長說他除了駕照什么也沒拿到。我頓時就可笑地為學長的工作擔心。
直到我大四了,退了志愿的工作。有次看到學長發的朋友圈,他一身紅馬甲坐在陜西廣播電臺前,對著話筒的那刻,看到他和博物館的叔叔姐姐一起在其他省份的博物館里合影的照片時,我知道了:不一定非得專業對口,跟著興趣走;不一定非得著急就有用。重要的是既然不知道未來如何,就先從身邊做起,從你想做的做起,方向總有明了的一天,走著走著路就通了。
最近流行的一個詞“佛系”“佛系少女”“佛系青年”“佛系90后”等等。這個詞應用到自己的身上還有幾分貼切。在我看來,佛系是一種心態,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有時候我們就需要這種“佛系”的心態: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百態。
現代文寫作課老師曾說“人要有百分之七十的入世,百分之三十的出世,要不然很難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里平和健康的活下去,要去適時的尋找樂趣”。
中國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書中說“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所以當你為當你為未知的事焦慮不已時,請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然后付之于行動。
朱光潛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所說“總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于動”。
如果你正在為眼前的事焦慮不已,如果你已經焦慮到抑郁的狀態,請出去走一走,看看你所在的季節,一個孕育新生命,寄予新希望的春天,或許你會從中沾染春的氣息,獲得解決問題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