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不住正態分布的薔色
你有沒有發現,跟心理咨詢相比,算命先生解決煩惱的速度似乎更快,也更得人心。
比如,有人失戀后很痛苦,算命先生說,你們倆根本有緣無份,即使結婚將來也得離,當事人很快就釋然走出失戀。
你再仔細的想一想,就會發現,算命先生之所以能讓當事人聽進去,是因為他讓當事人明白,這是命中注定的事,結局是當事人無法改變的。中國人多半信命且惜命,什么“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算命先生的話就很容易引起共鳴,當事人也就不再強求自己命中沒有的緣分呀,東西呀,財富呀。
這要是讓心理咨詢師去聊,大概要花費好幾次的咨詢,才能讓當事人意識到,分開也許是最好的結果。
不得不說,算命先生就像是野生的心理學家,雖然沒有接受過心理學的訓練,但都掌握了很多心理咨詢的方法和技巧。比如,算命先生說,你失戀是因為這不是你的正緣。人怎么能跟天生的緣分斗呢,倒不如接受命運的安排,繼續找新的戀情。
這其實就是心理咨詢中常說的“接納”,接納已經發生,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用一個更接地氣的說法就是,這人那,得認命。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說,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你讓人認命,這似乎不大合適吧。但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走的順暢一點,認命是第一步。
今天我們分享一本李子勛老師的書《流動的感覺》,這本書是李子勛經典書系中關于心靈成長的一本書,還有個副標題是《走出困境的心靈哲學》。
該經典書系包括親子教育四本書《早教的秘密》、《讀懂孩子》、《喚醒天性》、《家庭陪伴》,和心靈成長兩本書《流動的感覺》《困境中的自由》,這兩本書側重個人心靈成長。我一直認為,要教育孩子,家長首先需要成長,先育己再育兒,否則看的那些育兒書都很難落到實處。
李子勛是國內著名心理學家,著名家庭治療師,曾任中日友好醫院心理醫生,《心理月刊》《父母必讀》等雜志專欄作家,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實話實說》,北京電視臺《心理時間》等節目的特邀心理專家,出版了多部暢銷著作。李子勛老師已于2018年10月離開了我們,頡騰文化現在出版的這套書,更像是李子勛老師寫給未來的家教書,幫助家長育兒育己,走出心靈困境,擁抱下一個可能。
這篇文章我將分享《流動的感覺》一書,本書從心理學、哲學等領域給出了日常生活的啟示,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改變那些把我們困住的認知,從困境中走出了,成長出應對不確定性的心理韌性,熱情擁抱未來的不確定性,讓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1.你要去相信命運,這是人生坦途的第一步
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很多煩惱都來自于,我們不愿意認命。就像哪吒那句讓人熱血沸騰的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我們無法改變,無法選擇的事情。
比如,你無法選擇自己是出生在一線城市,還是出生在窮鄉僻壤。
你也無法選擇你的父母是知書達理的大學教授,還是為了溫飽掙扎的農民工。
你更無法選擇你的小學是上家門口的菜小,還是貴族小學。
等你工作的時候,雖然你滿腹經綸,但HR因為你的學校拒絕了你,你似乎也一點辦法也沒有。
更不用說,當你想找個人結婚的時候,發現以自己的現狀,在婚姻市場的競爭力有限,你可能會抱怨,怎么都那么現實呢?為啥就不能通過我平凡的外表看到我高貴的心靈呢?
漸漸地,你會發現,生活中有太多我們無法改變,無法選擇的事情。
這個時候,與其去抱怨、去質問、去強求,不如坦然接愛。因為接受了,你才不會去揪著這些無法改變的事情不放,你也才有精力和時間去看看如何改變自己的未來。
也就是說,可能在大的命運上,在外界環境上,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用自己的努力去提高自己人生的上限。
其實關于相信命運,這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學的問題,心理學把接受命運解釋成“合理化的心理機制”,認為,在沒有更好的解釋之前,把不能接受的事物合理化為命中注定,可以緩解當下的情緒。
其實,不管是心理學說的"無條件接納”,“活在當下”,還是老話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說的都是一回事,簡單說就是,盡人事,聽天命。
但盡人事的前提是,要先去接納自己身邊那些自己無法改變的人和事,不要給自己的努力設置前提條件。
比如,如果我家有錢的話,我現在也不至于還在為溫飽掙扎。如果我的父母不吵架,我也能好好學習。
一旦你的努力以“如果別人怎么樣”為前提,那就容易陷入甩鍋的陷阱中,因為過去無法改變,他人也不會滿足我們的期待。
所以,接納,認命,然后看看在現有的條件下,你可以做什么樣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未來,再來說盡人事的努力。
如果不接納,你可能就會一直困在自己無法改變的困境中,也就很難去做進一步的努力。
2.更新你的觀念,修復堵塞的河道
我們很多的煩惱,根源都在于不認命,總是在追問,為什么,憑什么,如果他們能改變,我也能過好等等。
這些觀念就把我們困在了原地,困在了過去,困在了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他人和外界環境中。
前面我們說了,人生坦第一步是認命,那我們如何更新觀念,通過接納來疏通哪些堵住我們人生之河的淤泥呢?
第一,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最近幾年,關于原生家庭的討論非常多,一時間很多人似乎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過不好當下的生活,是因為自己有個糟糕的原生家庭,是因為自己沒有幸福的童年,所以自己現在過不好,將來也過不好自己的生活是正常的。因為自己的童年無法改變。
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刻板的決定論,是一種線性的生命態度,認為是昨天的一切成就了今天,而今天的一切又決定了明天。這樣的生命態度就容易被自己無法改變的過去給困住,畢竟,誰也沒辦法重新生活一回。
還有一種生命態度是非線性的,簡單的說,就是昨天的一切不等于今天,今天的一切也不代表明天。非線性的態度認為,人的成長是逐步選擇和適應的過程,童年經歷、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不是簡單的原因,而是一種可選或者可以多重賦義的資源。
比如,有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可能會讓女孩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是被忽略的。但同時,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女孩通常更獨立,更勤奮,更有主見,這些品質家庭幸福,事業成功所需要的品質。
再比如,在父母婚姻不幸的家庭中長大的人,可能對婚姻的耐受度更高,對婚姻的期待更低,應對婚姻問題的能力更強,說不定更容易獲得幸福的婚姻。
所以,如果你也有個糟糕的原生家庭,不要去追問為什么我沒有幸福的家庭,而是要相信,糟糕的原生家庭并不能代表糟糕的人生,你完全可以從糟糕的經歷中找到有利你的資源,并且努力去選擇更適合你的人生道路。
第二,接納真實的自己。
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些自卑,都會擔心萬一別人不喜歡我呢?愿意我做錯了事情,被嘲笑呢?
對于所有人來說,不自信是常態,因為我們需要用有限的經驗去面對陌生的世界,忐忑不安都是正常的。而自信是文化的產物,是為了應對不確定的世界努力虛張聲勢的結果。
同時,不自信也提醒我們保持謙虛、保持警覺。太過自信的人容易忽略可能的危險,從而陷入自大的陷阱。
所以,不自信就就不自信吧,大家都有不自信的時刻,把不自信看成是對你的提醒,看成是鞭策你細心,認真,努力的小伙伴。
真實的自己除了不自信,還會有各種負面情緒,比如,壓力、后悔、害怕、孤獨、憤怒等,每一種情緒都代表了我們內心的需求,都是內心真實的反饋。
每一行情緒都是與生俱來的,每一種情緒都需要有出口。比如,高興了用大笑來表達,傷心了用哭泣來作為出口。但要注意,情緒的宣泄不能隨心所欲,比如,憤怒了去打人,這個搞不好就要進派出所了。還是要找到其他更合適的情緒出口,比如,憤怒了,去打沙包,打完沙包再心平氣和的來說,問題要如何解決。
所有的情緒都沒錯,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的情緒,但不要讓情緒的宣泄傷人傷己,這樣你就會發現,情緒是我們的好朋友。
總之,接納真實的自己,這個自己可能不完美、可能不自信,可能做不到心靜如水,但這都是真實的自己,接納了才不會別扭,才能更好的與自己相處。
關于觀念的更新,可能有很多的觀念需要更新,但更新的底層邏輯都是先接納,再找資源,然后去修復或者和解。本書中還給出了其他更具體的方法,你可以自己閱讀哦。
3.總結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條河,那能夠認命的人,就不會問,為什么這里有座山擋住了我的去路,而是接納這里有座山,所以我選擇其他的路去走。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很多事情,或者說,有95%的事情都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我們能發揮作用的也就那5%。所以首先要接納我們無法改變的,然后努力去在我們能改變的那5%上發力。
李子勛老師的這本《流動的感覺》不僅僅說了我們應該信命,還給出了在生活、工作、愛情、家庭關系、婚姻等方面如何體驗生命的美妙,在舒緩的文字中帶來讀者悄悄的解開問題,疏通心境,讓心靈的河流流向更多的可能性。
同時李子勛老師的心靈成長書系的另一本書《困境中的自由》則詳細的說明了如何應對人生中的各種困境,這兩本書配合著讀,一起帶領我們走出困境,讓生命變得豐盈。
作者:記不住正態分布的薔色,愛讀書愛學習的全職媽媽,經常又佛又喪,偶爾積極上進的心理咨詢師,世界和我愛著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聯系處理。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