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上,老媽打了個電話,狠狠的把我訓了一頓。
事情是這樣的,周五凌晨四點左右,我在發了一條單詞打卡的朋友圈。我以為應該沒人發現,尤其是我媽,刷到了應該也不會注意發送時間吧。可是老媽居然這么細心,好吧,我立馬和她解釋自己不是徹夜未眠,其實十一點就躺下了,但是就是因為總覺得睡早了,考試該看的書沒看完,心里很不安,所以定了個三點半的鬧鐘,打算躺躺就起來學習,可是發現效果并不好,一遍怕吵著室友,一遍反復揉著自己的太陽穴保持清醒,所以干脆沒看書,背了會兒單詞發了一篇文章就接著睡了。
當時我是這樣想的,那些考研黨可以從早學到晚,仿佛對他們來說熬夜熬的不是自己的身體,只要自己想做的事就一定可以做到,所以在我潛意識里,那些成功拿下名牌大學研究生的人,都是熬過了一個又一個長夜才換來的。以前看別人分享考研或者留學經驗的時候,都免不了熬夜,而且還是樂此不疲的熬既然他們可以,那對我來說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我發現,第二天腦子糊涂,一團亂麻,書上背過的各種理論前后交錯,喬姆斯基提出了什么理論,口語教學法的理論來源是什么來著……每一個知識點就像飄在太空失重的物品一樣,無論怎么抓都會溜走,而且提不起精神繼續去復習,越看不進書,心里就越急,幾天下來,幾顆痘痘傲嬌地長在臉上。
不知什么時候起,熬夜變成了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身邊也有一些人已經習慣性熬夜了,躺在床上刷刷劇玩玩手機非要到那個點才睡。朋友圈里,有人說熬夜寫完了文案又要迎接新的一天,有人熬夜打包發貨說不知道該發早安還是晚安,也有人工作到凌晨配上累并充實著的勵志文字。
我以前總以為自己是晚睡型的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適合冥想,才算是真正專注于自己的時間,以為等世界安靜了才屬于我。后來才發現,這只不過是白天不愿努力的借口,永遠被拖延的deadline,變成了我憔悴的臉和下降的視力。
其實也沒少聽說過熬夜的危害,但總是僥幸地想:這么小的概率應該輪不到我吧。
在這樣的反復中,熬著折騰身心的夜。
老媽很認真地和我講著熬夜的后果,我也發現自己真的不該去熬夜,或者說不適合熬夜。后來開始搜索了一些關于熬夜的資料,一個被廣泛傳播的2018年度最扎心廣告短片,里面的各種數據和畫面沖擊著我那刺痛的心。
小時候覺得九點睡就已經很晚,后來長大了告訴自己作業再多都堅決不熬到十二點,現在感覺熬夜是一件讓人上癮的無底洞,你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在短片中,看到了很多現在人的影子。
“凌晨三點,轉發遙遠城市有人猝死的新聞,給自己定了五點起床的鬧鐘”
“聽說手機屏幕輻射大,你把手機壁紙換成綠色”
“你嘲笑父母總是被養生廣告欺騙,卻不知道他們只是想陪你久一點”
……
“你還要這樣過下去嗎?
我知道我可以改變,也可以一成不變,
透支健康,任由它們生出霉點,腐爛,消亡,
但我要改,要大步向前,
我要早起,吃早餐,喝水,每天八杯,
我要開始吃水果,搭配蔬菜;運動,有氧運動,
用強勁的雙臂擁抱愛人,眨一眨領略風景的雙眼,體驗還未體驗的情感,
趁天空還明媚、蔚藍,趁花朵鮮艷,趁眼睛看來一切美好,趁夜幕還沒降臨,
重新出發!”
所以,我決定了,為了自己,為了不讓媽媽擔心,我要調整好作息規律,我要早睡,我要好好生活,我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