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通過“分析閱讀”這種主動閱讀方式,把這本書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
《如何閱讀一本書》告訴我們,分析閱讀的方法分四步,總結為“望聞問辯”這四步,即遠望、近聞、審問、辯識。今天我們就來看“望聞問辯”的第一步——遠望一本書。
-1-為什么要先遠望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告訴我們: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在咀嚼消化前,我們先要從高處遠望一下整本書,才能發現一本書的精華——骨頭。
因為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往往肌肉包著骨頭,衣服裹著肌肉,盛裝而來。你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從高處、遠處望這本書,見樹木前要先見森林,這樣你才能總體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精髓。
-2-什么是遠望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說,遠望一本書包括四個規則,分別是“類總綱目”,即分“類”、“總”括、“綱”要、“目”的。
這四個規則是有整體性,四個規則在一起,能提供讀者對一本書架構的認識。當你運用這四個規則來閱讀一本書,或任何又長又難讀的書時,你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遠望。
-3-如何遠望一本書?
我們按照這四個規則來一步步透視一本書。
規則一分類,就是先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
書一般分為虛構性作品和論說性作品。虛構性作品包括小說、戲劇、史詩、抒情詩;論說性的書,主要目的是在傳達知識。任何一本書,如果主要的內容是由一些觀點、理論、假設、推斷所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這些主張是有根據的,有道理的,那這種傳達知識的書,就是一本論說性(expository)的書。
許多人認為要將手邊閱讀的書做分類是毫無必要的。但不同類別的書需要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比如分析閱讀雖然適用于所有的書籍,卻特別適合用來閱讀論說性的書。
我們可以從書名、前言、重點章節、具體的描述去分類,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清楚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如何閱讀一本書》說,論說性作品包括理論型和實用型兩類,理論型還可以進一步分類為歷史、科學、哲學。其中歷史就是在處理一些發生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真實事件;科學則不會太在意過去的事,它所面對的是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的事,尋求的是定律或通則;哲學比較像科學,不在意過去,但哲學家所提出來的事實或觀察,都是自己正常及普通的經驗。
規則二總括,就是知道一本書“干什么”。
即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干什么”還有另一個層面的意思,就是更口語化的意義。概括用你自己的話揣測一個作者想要干什么,想要做什么。
找出一本書在干什么,也就是在發現這本書的主題或重點。用自己的話表示你已經再進行主動閱讀,而不是被動的接收。
規則三綱要,就是知道一本書的架構。
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各部分又不是各自為政,互不相干的“多個”,而是互相融合成有機體的“多個”。
比如作者提煉了很多愛情故事的典型架構,即“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
所以好書一般都是根據一個綱要來寫作的,不論這個綱要詳盡的程度如何,都在給予這本書一種生命,而讀者的責任這是找到作者的寫作綱要。
規則四目的,即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
你不僅要掌握住所有相關的問題,還要能將這些問題整合出順序來。哪一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哪個問題要先回答,哪些是后來才要回答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說,主動閱讀的核心作就是在閱讀時養成提出、回答四個問題的習慣。通過分析閱讀的第一步——遠望一本書,讀者就能回答這四個問題中的第一個問題: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