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六專題】八月征文《月圓之夜》
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那輪明月,念著蘇軾的《水調歌頭》,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想起我那日漸衰老,卻依然要辛勤上班的父母;想起我那遠在新疆,為了生活背井離鄉的弟弟;想起自己孤身在外,獨居南京的現狀,此情此景,唯有淚千行。
自上大學到畢業工作,我已經在南京快十年了,它已經成為我的第二故鄉。上學的時候還不覺得,因為寒暑假和節假日都可以回家看望父母家人。等工作以后,才發現原來能和家人相聚的日子越來越少了。
因為相隔甚遠,我們一家人只有在過年時才難得團圓。平時我們大多是靠電話保持聯系,說起來我真算是不孝順,經常是父母主動打給我,我卻很少主動聯系他們。
父母電話里問的最多的就是我的終身大事了,每次通話都繞不開這個問題,我一而再再而三的跟他們說,這事急不來,緣分沒到而已。他們卻不這樣認為,覺得是我太挑了,老是勸我眼光不要太高,找個能過日子的就行了,漂亮的對象看不住,要普通本分的才好。
我只好說知道了,然后轉移話題,聊工作上的事。父母卻總能把話題又扯回來,所以每次接電話,我都感到頭疼。有時候真想不接電話,卻沒法這樣做,因為我知道這樣會傷他們的心。
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兄弟倆養大成人,省吃儉用地供我們讀書上學,拿出大半輩子的積蓄幫我們買了房。現在,已經到了知天命年紀的父母,卻依然要辛苦努力的工作。
以前家里還種莊稼時,都是母親在家一人操辦。后來土地出租后,她又做起了賣菜的生意,每天早出晚歸,很是辛苦。現在終于不用這么辛苦,和父親一起在親戚家公司做后勤工作。本以為她可以不用這么操勞了,誰想她竟又在附近一家面館做兼職,幫人打掃衛生。
我問母親為何要如此辛苦,干嘛不像其他同齡人去跳跳廣場舞,好好享受生活?母親的回答讓我潸然淚下。她說:“沒那個時間,趁現在還能工作,要好好賺錢,多幫襯一下你們。等你們都結婚生子了,我和你爸就可以休息了,幫你們帶帶孩子做做飯。”父愛如山,母愛似水。他們只知道付出,不求回報。
有一天,在和母親聊天時,我開玩笑地說:“都說養兒防老,我卻經常見不到你們,要不我把房子賣了,工作辭了,回家常伴左右?”母親聽了,搖了搖頭說:“我們又沒到需要人照顧的地步,你就安心的工作,早點成家立業,我們不用你操心。我們好不容易培養你一個大學生,你要是回家了,街坊四鄰都該笑話我們了。你要真孝順,就爭囊賭氣,好好奮斗,讓我們臉上有光。”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父母的期望讓我倍感壓力,總感覺對不起他們的付出,感覺自己太沒用了。我希望他們能把錢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都用在我們兒女身上,這樣的愛太過沉重,它越是無私,我越是心中有愧。
我的弟弟只比我小五分鐘,小的時候因為自己體弱多病,父母更疼愛我多一些,好吃的好玩的都是緊著我。弟弟老說父母偏心,但他有什么好東西都會想著我,而我很少會想著他。和他一比,感覺自己不像個哥哥的樣子。
弟弟很早就步入社會了,所以結婚也很早。在我大學畢業那年他就結婚了。他是做裝修行業,為了賺錢,離開家鄉,去新疆打拼。我時常惦記著他,因為聽說那邊不太平。他總是叫我不用擔心,那里有親戚朋友照應,而且好多老家人都在那,大家一起相互支持,不怕受人欺負。
他還經常問我對象找的怎么樣了,也勸我早點成家,找個湊合的人過日子就行了。我反問他,你對象就是湊合找的嗎?他點頭承認,是啊,兩個人在一起久了,感情自然而然就深了。等有了孩子,更是分不開了。確實,我弟弟現在一家三口都在一起,和樂融融。
父母和弟弟都有人陪伴,只有我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個人外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過節,形單影只。任何熱鬧與喧囂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
看著窗外那圓圓的明月,想著就快到中秋節了,少年不懂千里共嬋娟,如今月亮已經圓滿了,可人還沒團圓。愿世人都能突破時間的局限,打破空間的阻隔,即使遠隔千里,也能通過這輪月亮來傳遞彼此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