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筆稿,遇到了《無聲告白》,一本略顯沉重痛心的小說
作者伍琦詩耗時六年寫的第一本長篇小說,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詹姆斯——一位東方父親
詹姆斯的父母為了讓他有免費的學可以上,從加州穿越到美國,在勞埃德這所學校做工(學校工人的孩子參加入學考試,通過后可免費上學)。從他進入教室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承受各種異樣的目光,他發現盡管他做的再多,也擺脫不了他東方人的身份。他也想擁有自己的交友圈,想要走在人群中不被任何人注意到,但是別人把他當做異類,他討厭這樣的自己。
瑪麗琳——一位西方母親
從小跟著母親生活,她的母親是一所學校的的家政課老師,她希望女兒跟所有的女孩子一樣學習家政,可是瑪麗琳她是一位優秀獨立的女孩子,有理想,有抱負,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所有女孩學習家政的時候,她毅然決然的選修男孩子的手工課,在化學實驗課上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忙,獨立操作各種試劑、試管。如此特立獨行的她每一門學科都是A,她的夢想是一名身著白大褂的醫生。在她的心里反抗母親的思想,拉開與母親生活方式的距離是她的目標。
不過生活總是會與我們開玩笑,愛情讓兩個思想天差地別的人陷入了婚姻的墳墓
- 他羨慕她跟所有的西方女孩子一樣,藍眼睛,黃頭發,走到人群中不會有脫離群體的感覺
- 她仰慕他的與眾不同,這個東方男生,身上散發著一種特殊的味道——干凈、濃烈
內斯——不負責任的哥哥,莉迪亞心中的精神支柱
這個有著東方人特征的男孩,因為承載了父親的遺傳,遇到了同樣尷尬的處境,他像極了父親,父親也因此不喜歡他。因為一看到內斯,他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合群、懦弱
這些特點讓他更加的討厭內斯。內斯瘋狂的想逃離這個令人窒息家,他對宇宙中的事物感興趣,每次在飯桌上興致勃勃的想要談論這些時,父母總是忽略他的存在。
莉迪亞——深陷其中,孤獨的靈魂
每每想到莉迪亞,我的內心充斥著心疼、委屈、無奈、憤怒
,猶如看到一個塞滿了別人的思想的軀殼,喪失自我。
- 為什么偏偏是她?因為莉迪亞是父母覺得最滿意的孩子。
- 對于詹姆斯來說,她有著藍色的眼睛,和眾多西方女孩沒什么差別,她應該有很多的朋友,有豐富的交友圈
- 對于瑪麗琳來說,她看到自己當初因為婚姻放棄的夢想有了延續的希望
所以父母未實現的愿望需要莉迪亞來背負,他們的眼里滿滿的都是對莉迪亞的
所謂的愛
(我理解為以愛的名義進行思想綁架)
- 莉迪亞為什么要接受思想綁架呢?
瑪麗琳曾經的離家出走,讓莉迪亞第一次感到害怕,她告訴自己如果媽媽可以回來,她會認真學習化學、物理學(縱使她很討厭),努力成為媽媽想要她成為的醫生,她選擇用自己的痛苦去迎合媽媽貪婪的要求,但是沒有想到自己會越走越遠,直到那一天,發現父親的外遇、哥哥離開后對他的態度、讓她內心的堅守最終瀕臨崩潰,已達到了臨界點,所以她堅定的想要從水中得到解脫。
愛的太重讓人難以呼吸,想要自由的空間
愛的太輕讓人想要逃離,在別處找尋應該得到的愛
漢娜——游離在家庭之外的精靈
不知道該說她幸運呢還是可憐呢。在父母的忽視中長大的漢娜,她沒有被父母的思想綁架,她用自己細膩的情感去感受周圍的事物,她嗅到了哥哥內斯的憤怒,嗅到了姐姐莉迪亞的精神崩潰,嗅到了一個男孩對哥哥杰克默默的愛。在這個家中無足輕重的她也是唯一一個最陽光活潑的孩子,最終也是她喚醒了差點分開的父母。
我頭腦里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卻事與愿違。
——摘自《無聲告白》
應該深思是否我們現在扮演的就是他們三個當中的某個角色,我們之后應該怎么去做自己,這本書全文的都是以細膩的情感為導向,讓讀者一步步的感受到每個人物形象的危險處境,每個人物既是悲劇的承受者,也是悲劇的施與者。
即使我們熟知身邊有這類故事,也從來沒在美國小說中見過,起碼,在伍綺詩之前,沒有誰處理過這類故事。這部小說寫的是成為“異類”的那種負擔與壓力,這種負擔與壓力,通常會摧毀一個人,而不是塑造一個人。
——《紐約時報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