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我一直都在想,在我二十多年的人間旅途中,父親對我影響最深的是什么。
我想啊想啊,怎么也想不到什么,于是我東找找、西看看。
在我疊整齊的衣服里;
在我拉窗簾的褶皺里;
在我擦得明亮的桌子里 ;
在我搭整齊的毛巾里 ;
這時我才發現,父親對我的要求與規范早已滲透進我的日常習慣。
小時候被要求,因為乖孩子的習慣,會自然順從;
青春期時被要求,迫于父親的威力,會勉強服從;
成年后不再被要求了,而是趨向于父女間的協商與彼此妥協,這時會批判地接受。
剛開始被規范、被要求就像一滴牛奶滴入清水中,任那白色再在水中翻騰、旋轉、伸展,最終還是會溶于清水之中,歸于平靜。
小時候不懂為什么從陽臺上收回來的衣服要疊整齊,反正終歸要穿,要破壞那整齊,為何要疊,這么費事,關鍵還要疊全家人的衣服,這對幼時的我可是項不小的體力活。
后來,我的抽屜、衣柜里,衣服總是被我習慣性地整理好,穿時方便尋找,不穿時,看著整理好的衣服們也心情愉悅,感覺自己的心緒也隨之整理好了。
我還被要求拉窗簾,那窗簾的褶皺必須排列整理;擦桌子擦灶臺必須擦得夠干凈,尤其是黑色大理石的灶臺上如果殘留幾個小白點,會很顯眼,影響美觀;還有收拾完灶臺的抹布要洗干凈搭在灶臺邊,擦手的毛巾也要搭整齊。
偶然看到父親的抽屜里,那些小件兒,內褲、襪子之類也都被他按類別卷整齊放在不同的抽屜里。
后來長大了,知道這些行為其實屬于強迫癥,不過,人人都或多或少有強迫癥,很多強迫癥行為會使我們的生活更有序、妥帖,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這些和爺爺的強迫癥一比,就小巫見大巫了,這以后再慢慢道來。
我還在這些地方發現了父親的身影:
在我游泳時的換氣里;
在我跑步時的起落里;
在飛翔的羽毛球上;
風箏的線上;
旋轉的乒乓球上;
它們無不存在于我的奔跑、跳躍、呼吸。
從小要運動的思想就不斷被父親在我耳邊重復,在心理學上,如果你要對某人進行某種心理暗示,重復,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長大了我曾一度懷疑我是天生就比較喜歡運動,還是因為強烈的心理暗示。
后來,結論就是,爸媽的運動基因遺傳加上心理暗示。
運動使我保持較好的身材、少生病,最重要的是會帶來心理上的積極性與韌性,這對做任何事都是很有用的。
我在我的生活習慣中也發現了父親:
抬頭挺胸、別揉眼睛、輕輕洗臉、按時吃飯。
像這樣的十六字真言我還能寫好幾行,這十六字是最具代表性的。
抬頭挺胸可以保護我的脊椎,使我顯得精神、有氣質;別揉眼睛避免將手上的細菌揉進眼睛,傷害眼睛;輕輕洗臉避免因過度揉搓使臉上爬上皺紋;按時吃飯保護我的腸胃,確保我的健康。
父親還會熬心靈雞湯。
比如在我學車的第二個暑假(因為第一個暑假練了一假期科二沒考過),快要考科二前那會兒吧,我總是呈現出一種消極厭世的態度,對練車抱怨連連。
父親以為我要打退堂鼓,連忙給我熬雞湯。(其實我只是抱怨吐槽一下而已)
他說,聰明的人很多,成功的人不多,他們中間缺了什么? 堅持!
都學了那么久,要是放棄了,就白學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會記這幾句話這么清楚,大概是直接、百搭、實用吧。
還有考上駕照后,他幾乎每天陪我上路練車,剛開始那幾次經歷可真是驚心動魄,這也是后話。
他看我每次都是消極被動,就又開始對我進行“心理輔導”。
他說,兩個人的交往需是平等的,一開始誰也別欠著誰,現在有我陪你練車,以后你不必為了讓他陪你練車耽誤他的時間,而感覺欠著他。
不得不說,父親舉的例子,很獨特。
我找過了這么多地方。
后來,我找到了它們,我也找到了父親。
它們存活于我的習慣、我的運動、我的思想。
而父親對我的關懷,就像陽光透過樹葉投下的斑駁,星星點點、細細碎碎,亮亮的、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