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期,紛繁的消息,讓人身心疲憊不堪!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心來讀本好書,身體在家中,靈魂在路上。我讀完了毛姆的《刀鋒》。
無論是閱讀體驗還是故事情節,《刀鋒》都要優于《月亮與六便士》,雖然作者寫的都是離經叛道之人的故事。
《刀鋒》秉承毛姆一貫的英倫式的語言風格,大量的敘述,冷靜、詼諧,字里行間賦予嘲諷的意味。
翻譯的外國小說,譯者的作用很重要,好的譯本是譯者的二次創作。有幸讀到林步升的版本。
小說讀起來活潑生動,不僅口語表達貼切,而且富有文采。注意處理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結果先行,接下來再說原因,邏輯清晰,容易讓人理解,也更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營造一種輕松有趣的閱讀體驗。這得益于林步升精妙的翻譯水平和非凡的語言駕馭能力。
如果說《人性的枷鎖》是作者自傳體小說,那么,《刀鋒》則描述了作者理想的人生。
“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還是只能任憑命運擺布?”――小說主人公拉里在未婚妻面前說出了自己困惑。
拉里,一戰期間在空軍服役,曾經駕駛飛機在浩瀚無垠的天空中高飛,追求遠超世俗的權力和榮譽。戰友之死,讓他驚覺生命的脆弱與無奈。
退役后,為了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他毅然放棄了求學、就業,拋下親友,到世界各地游歷,最后在印度一位神象大師的靜修院中得到啟迪,頓悟了生命的意義。這就是《刀鋒》的故事。
小說不難讀出作者對拉里的贊許,以及對伊莎貝爾和艾略特的嘲諷。同時對后者也抱有一定程度的體諒。拉里一路追尋自己的答案,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最后,不過想要做一個普通人。
伊莎貝爾經歷磨難后,也如愿以償的過上了上流社會的聲色犬馬的生活,艾略特志得意滿地度過了他的成功人士的一生。還有格雷,蘇菲,蘇珊,無不求仁得仁――這就是毛姆筆下的亂世眾生相。
拉里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內心篤定,為人謙和,有自己的準則。對未婚妻伊莎貝爾溫柔、體貼。對方接受不了他的條件,而提出解除婚約時,他依然表現得彬彬有禮。
而對于伊莎貝爾的舅舅艾略特,這個浮夸、虛榮、勢利的人,意圖為他設計人生,他的態度堅決,甚至連一起吃頓午飯都不愿意。
游歷途中被小寡婦愛慕,被迫與小寡婦發生了關系,成全對方,但終究自己接受不了,連夜離開。主動醫治好格雷的頭痛,卻說是格雷自己幫了自己。
拉里真誠地體貼蘇珊和無名女子,照顧她們,在她們不需要照顧的時候自覺離開。都可以看出他心地純良,慈悲為懷。
拉里一路執著追尋,走遍世界的每一條路,不過想要做一個普通人――“平淡處世,凡事隨和,慈悲為懷,戒除私心,節制欲望。他認為最偉大的理想就是自我實現,人生幸福就是追求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面對蕓蕓眾生庸庸碌碌又目無法紀,面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現實,他格格不入,但是不氣餒,不退縮。
而是勇敢、堅定的給出藥方,理想是黑暗里的明燈,可以啟迪他人,普通人也許實現不了,但懂得尊重,有自己的態度。
他認為,一個人追尋理想,如同投石入池激起的漣漪,也會引發另一道漣漪,再引發第三道漣漪――會有人因此得到幸福和寧靜,而又傳給其他的人……
有人說拉里是良心版的斯特里克蘭德,后者是《月亮與六便士》的男主。確實如此,本質上他倆都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放棄了世俗世界里的一切,最后都各得其所――這是關于追求、關于理想最好的注解。
不過拉里是個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純良厚道的普通人,而斯特里克蘭德是一個不近人情、自私又瘋狂的藝術家。
總之,上帝的磨盤緩慢的轉著,可是磨的很細。他不會放過誰,同樣的,也不會辜負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