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其弟復書,崔杼復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舍之。——《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
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其弟復書,崔杼復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舍之。——《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莊公在位,齊國大權掌握在相國崔杼手中。崔杼奪權殺死齊莊公,齊國史官在史書上寫下“崔杼弒莊公”的記錄,以留青史,完成了史官客觀記錄歷史的任務,這是史官的本職工作。可這惹怒了當權者崔杼,崔杼為掩蓋弒殺君主的罪行,下令殺死史官,可史官的弟弟接著寫下“崔杼弒莊公”,弟弟被殺,弟弟的弟弟繼續寫,最后崔杼下令免于死刑,于是這段歷史被史書保留下來,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或許還沒有充足的史料證明崔杼弒莊公是100%真實的,但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史官寧死不屈記錄歷史真相的勇敢,意在給后世的史學家和歷史研究者以職業的提醒。
同樣的證據也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
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史學者前仆后繼,不懼死亡,只為留下歷史的真相。“崔杼弒其君”這五個字值兩條優秀的歷史學者的命,這就是一字千金。先秦史書是史學家們用命換來的,流傳至今,字字千金。
每一種職業都有它的責任和底線,軍人就不能貪生怕死當逃兵,教師就不能信口雌黃說假話,歷史研究者就不能歪曲歷史以迎合權貴。如果忽略歷史真相、如果省略歷史中的某些片段、如果為了迎合權貴而篡改歷史,那么歷史研究者與逃兵有什么區別,逃兵要被槍斃,歪曲歷史的人也應當如此。
唐代歷史學家劉知幾先生在1200多年前就通告所有歷史學家,應當直筆書史。劉知幾在他的史學著作《史通》中寫道:“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用我們最簡單的理解來看,直筆書寫歷史,就是要記載客觀的歷史,既要記載歷代的輝煌功績,也要記載歷代的嚴重錯誤,不要夸大當權者的功績,不要阿諛奉承、歪曲歷史,也不要對當權者的錯誤一概不談。
我時常懷念春秋戰國時代,我并非懷念人民流離失所、社會戰亂不停,而是懷念兩千多年前史學家的風骨,他們巍然立于朝堂之上,手握直筆書寫青史,絲毫不畏懼權貴,寧死而不屈。
從春秋史官到司馬遷,從司馬遷到劉知幾,中國直筆寫史的傳統不曾斷絕,以至于今。學習歷史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以史為鑒,從歷史的成功中獲得經驗,從歷史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才能行穩致遠。
在2021年的夏天,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進行著一場聲勢浩大的歷史學習運動,這場運動對歷史學科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那就是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從北京到拉薩,從哈爾濱到海口,中國9000多萬黨員都開始學習歷史、研究黨史,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學習黨史,要深刻學習黨歷史上的成功與挫折,要從黨史中獲得經驗、吸取教訓。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在讀《史記》的時候,我聽到了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來自春秋、來自戰國、來自司馬遷,歷史研究者的使命在于還原歷史真相、在于捍衛歷史真相、在于一身鐵骨而剛正不屈。
(本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