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古典老師在得到專欄《超級個體》里發表了一篇文章《會說話就會寫作,5個問題寫出好文》。
結合今天我要拆解的文章《檢驗女人的人品,就看她怎么嫉妒別人》來實踐一下古典老師在文中所教給大家的寫作理論。
五問
1、最近有特別想分享給別人的事兒,或者觀點嗎?
目前想要分享的事兒是我看了文章《檢驗女人的人品,就看她怎么嫉妒別人》之后,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從中學到了什么,有哪些感悟。
文章論點:
人人都有嫉妒心,它與生俱來,跟手指甲一樣,而且,剪了還會再長出來。
長歸長,但總不能不修剪,否則,一不下心劃傷的,可能是自己的臉。
2、這個觀點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讓你覺得價值?
如果想不清楚這兩點,大腦會變“豆腐腦”,但是如果知道要形成知識晶體,你的知識提取效率會高——這意味著你記憶力好,說話有邏輯,顯得很專業。
作者三觀很正,所以觀點上并沒有和大家普遍認為的不同,正是因為沒有不同,同時也就替大眾發聲,贏得人們的共情。
因為在生活中確實會遇到一些因為嫉妒而生出的許多大大小小的事。
另外一就是把嫉妒心比作指甲,這一點上倒是很新穎的。
3、知道了這個觀點,有哪些概念是需要確認的?
好的觀點和概念,都會有幾個子觀點做支撐,不妨一個個解釋。
盡量不超過3個,5個是極限了。
那怎么解釋好一個觀點呢?用以下兩個方式:舉例子和做類比。
舉例子就是列舉生活中熟悉的案例,讓新概念和過去記憶做鏈接。
類比是用舊概念聯系新概念,舉例是用舊體驗鏈接新概念。
為了說明這一點,古典老師就“以身作則”地舉了個例子:
怎樣告訴你媽鹿晗是誰?
鹿晗,現在特別火!是“新的四大天王”(類比),他的一條微博評論回復過億,申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舉例)。
文章采用多個論據加論點的模式來展開。
論據1:坐火車時遇到的一個女生因為嫉妒而在背后說她人壞話
想起一句話說:之所以有人在你背后指指點點,是因為你走在了他們前面
論據2:《甄嬛傳》里面的沈眉莊溫婉大方,并不因為甄嬛受寵而心生妒意。
論據3:朋友不幸進入一個滿是嫉妒的團體,參加幾次活動之后,果斷退出。
論據4:張愛玲對付潘柳黛的嫉妒時輕描淡寫地說:潘柳黛是誰?我不認識她。
論據5: 林徽因面對冰心的嫉妒時,只送了對方一瓶子又香又酸的山西老陳醋,做為對冰心的回敬,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五個例子的列舉無疑對文章論點進行了強有力的說明。
4、好,如果我接受這個概念,那么該如何去做呢?
有以下3個清晰的建議:
(1)大量看模型。比如成長卡;
(2)自己嘗試模仿復述;
(3)假裝寫本書
當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這個部分,很多文章處于篇幅或者并不會寫作方法等等,所以就沒有寫出來這一部分。
畢竟,玩兒概念簡單,怎么做是很難的部分。
“行動派”的文章在這方面就做的很突出,很多文章并不是簡簡單單說句點理論,而是具體教會了大家該如何去做的更好或者遇到不好的又該如何規避。
我想這就是他們能夠擁有100萬高粘性粉絲的原因吧。
因為事實上,大家想要過好這一生,知道一些道理是很有必要,但更有必要的是要把知道的道理給實踐出來。
就好比,你知道“天道酬勤”,知道“有心人天不負,百二秦關終屬楚”,可你就是坐在那里不動,我們都不是神仙,用意念來支配人生,又怎么能行?
回到今天要拆解的這篇文章,既然嫉妒不好,那要怎么做呢?
林清玄寫過一篇文章《承認自己不如人,才是真正的自信》,記錄他和兒子回家路上的見聞。
到賣面的攤子前,林對兒子說他不如賣面的老板,也比不上賣油條的人,包餃子的人,削水果的人。
也明白了圣賢都會發出的那句:“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的感嘆。
“爸爸,那么你有什么可以比得上別人呢?”
“如果比寫文章,爸爸可能會比得上那賣油面的老板吧!”
“也不會,油面老板幾分鐘煮好十幾碗面,爸爸要很久才寫完一篇文章!”
父子倆相對大笑,是呀,這世界有什么東西可以相比,有什么人可以相比呢?事實上,所有的比較都是一種執著。
沈眉莊能夠做到如此氣定神閑,固然也是沒有這種比較的執著的吧。
5、你的觀點是什么?
國人含蓄,寫文章也極容易含糊,所以一般對于自己的觀點都含而不發。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紅樓夢》十二支曲《收尾.飛鳥各投林》,末一句“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中學時候學語文課文,老師讓總結最后一段作者的意圖, 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作者那樣做留給了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
高手這么做,是可以的。但是作為初學者,最好清晰地講出來——可以是一個建議,可以是一個觀點,也可以是一個請求。
每個人只要老老實實回答了這五問,每個問題后面有個100字,口述回答不難吧,先全部羅列在紙上,稍加編撰,一篇文章大框架也就順下來了。
那針對拆解文章來說,我的觀點就是:
不和他人比較,不和他人計較,也就是不和自己過不去了。
楊絳先生翻譯蘭德的詩,其中有句話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不進行無謂的比較,正視他人的優點,也正視自己的缺點。
不拿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做對比, 嫉妒心不一定沒有,但如果有,記得及時清除,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欣賞別人,也悅納自己。
三改
“信達雅”是清末嚴復在《天演論》里提出的翻譯標準,這里用作文章修改的三問。
1、信——一些用詞錯誤,一些詞不達意,一些段落太長或者太短,影響結構。
所以這是第一改——“信”,準確表達你的意思。
拿我這個小白來說說,有的時候,不要說改正用詞錯誤,就是錯別字,也是經常出現的事。所以也是極需要改正的一點。
2、然后放一段時間,等自己脫離作者身份,回到讀者角度來讀;
或者請別人讀,給你意見,你又會發現很多文氣不通,很多表達難度高低不一,很多東西你說的太多,其實沒什么用;有一些則說得不夠
這是第二改——達,這些東西有沒有能夠傳達?
我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剛發出去的文章,自己再打開,立馬就能發現之前沒有發現的問題,好奇怪。
但是剛開始寫作的自己,又不得不必須通過實踐的更多才能磨礪出更好的寫作能力和洞察力。
這樣一個是保證以后能夠寫好,從源頭上盡量不出錯,另一個,修改的多了,即便哪里有問題也會立馬挑出并加以改正。
3、給文章排版加粗、給一些詞做潤色,放大減少一些情緒點,甚至配個圖片。
這是第三改——雅,有沒有足夠高級的表達?
也許通過五問三改,還是會有人覺得動不了筆。
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也許內心還是有這樣的困惑——
不知道寫什么,覺得沒什么可寫
寫了又寫不下去
好不容易寫出來,覺得就是信息的堆砌,沒有自己的特色
好,既然發現了問題,那我們就來一一擊破。
1、不知道寫什么
一開始讓你寫出那些驚世駭俗的想法也許會很難,這時候不妨找到好的觀點,結合自己的體驗轉述出來。
比如,嘗試從“最近學到的一個好觀點”或者“最近看過的一本書,影評教我的......”開始動筆。
選擇系列主題也是很好的方式,,比如說“訪談100個有趣的人”,“拆解20個名人成功之路”,“講20部豆瓣高分電影”等等。
又比如寫作交流群里有個小伙伴說準備更新一系列的感情故事,我覺得這個就是很好很值得提倡的例子。
記得,寫你最有表達欲的東西。
2、寫不下去
不要相信“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知”這樣的鬼話,稍一思考,就能夠落筆一氣呵成那是寫作大家才有的風范。
我們想都不要想,一個是那些大家在練就了那樣一揮而就的本領之前,不知道積攢了多久才能夠有這樣厚積爆發的氣魄。
而且即便是專業的作者,也全部都是使用科研論文的寫作方式——先列出大綱和分問題(5問),然后尋找資料,把所有的素材堆在一個文檔里面,最后一個個問題和板塊拼接起來,是用編的方式在寫作。
更好的作者懂得平時積累卡片,關鍵時候直接拼上去。
另一個,你不這么想,就不會失望,即便寫不出來,也不至于太灰心喪氣覺得是受到了一萬點打擊。
寫不出來就去搜集嘛,哪怕是看電影呢,抑或聽音樂,如果處理得當,都可以成為你的素材。
一句臺詞,一個情節,一句歌詞,一個故事......
記得,不要希望一氣呵成寫文章,如果寫,就從編寫開始。
3、沒有自己的觀點
在一個很多知識都能在網上找到的時代,不僅需要你做知識的搬運工,我們更期待聽聽你自己的觀點。
所以在文章中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非常重要。
記得,從寫文章的角度,固執的偏見都比平庸的和稀泥好。
五問三改,你學會了嗎?
今天的文章有點長,謝謝耐心的你看到這里,也希望看到這里的你能夠利用這些理論去多多的練習,用實踐打造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