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白鹿原》電視劇棄劇
是非
才發現中國文化中心是在大北京的。反復可看的經典劇目幾乎都是在北京掏換出來的:
《四世同堂》、《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
《渴望》、《甄環傳》、《大宅門》……
文化不是喧囂的,也不是爆發的,更不是榮譽稱號的。他就是好幾代人細微末節的,浸淫出來的。不管是王朔,還是鄭小龍,亦或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他們所占的資源優勢和文化的滲透,都張顯了對文化的敬畏和還原的能力。
這部西北人打造的神似電視劇《白鹿原》播出了1/2,其累心自不必說。只能說是這群來自西北的演員大約盡了全力,將他拍成了愛情劇。
線條之亂,劇情之扯,人物情感戲既未得到翻出彩的改編,也沒有將書中的線條理清。枉費了道具師嘔心瀝血之打造,包括女人小腳之走姿,農民衣著之皺折與汗堿,演員農活功夫上力求熟練等等,都敵不住一個不走心的編劇。
現在我需要夜讀書《白鹿原》而中途放棄看電視劇集。棄劇之大原因,我不能讓小兒以為這部劇白孝文是愛情男一號,更不能讓這切割零亂的人物關系讓他以為這就是《白鹿原》。
此劇演員與編劇大約都盡洪荒之力了。只是文化缺失的先天不足,所導致的結果,便是零散的,沒有故事頭緒的大劇。所謂收視率,并非是區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良方。但能讓人徹夜不眠,手不釋卷讀的《白鹿原》,改成的影視不應該是這個下場。
我大約也就小兒年紀看過電視《四世同堂》,成年后收藏劇集,依然可看幾個通宵周末,甚至淚水漣漣。所謂精良之作,一定是對原著充滿敬畏和崇敬,所謂改編,也是盡文化之能力,展時代之精髓的,而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劇集他依舊熠熠生輝。
可惜《白鹿原》編劇不是北方來的,那點文人騷客般的浮華,加的那點三流編劇氣息,生生毀了好書《白鹿原》,所謂神似,為演員加分。所謂神似,終歸不是元神,支離破碎的是家園,理想卻是偉大而神圣的。我們用很多年去疑慮的事原本是可通過這個劇看透,可惜,只是神似,象那個模仿秀的模仿明星的人。
20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