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館看到莫言先生的《用耳朵閱讀》,借來一閱。以前很少看莫言的作品,后來因為他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出鏡率越來越高,不僅經常能夠在各大媒體看到他的文章,小說也被放到了書店的顯眼位置。所以陸續看了幾本小說《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蛙》……說實話沒有特別喜歡,但是對于他豐富的想象力,以及講故事的能力非常欽佩。
《用耳朵閱讀》是莫言先生的一本文集,其中的大部分文章是他出席世界各地活動的演講稿。雖然不如他小說寫得那么豐富多彩,天馬行空,但有很多關于創作的精彩故事非常有意思。特別是他談及書寫體會和經驗,對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來說是很好的學習范本。
莫言祖籍山東高密,他的創作一直都跟他的故鄉有關。雖然他的童年生活非常艱苦,也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他卻在長達十年的農耕生活中,靠著一本《新華字典》和一套《中國通史簡編》開啟了自己的文學啟蒙。后來在部隊四年圖書管理員的生活,他讀了一千多冊文學書籍。實踐的生活積累,以及博覽群書,讓他的創作有了扎實的基礎。
《用耳朵閱讀》現在并不是一件稀奇事,隨著這兩年網絡的發達,各種有聲書資源鋪天蓋地。不過2001他在悉尼大學發表這篇演講時,應該還沒有這么多可以用來聽的文字。莫言先生說,他的童年,因為能夠找到的書很少,所以用眼睛讀過的書并不多。他用耳朵閱讀的書,很大一部分來村里的爺爺奶奶們。這些老人家講的故事成為了他日后作品里的靈感。
想象力是作家的生命力,他寫過一篇名為《天馬行空》的短文,指出一個小說家最寶貴的素質就是具有超于常人的想象力。通常想象的事物會比真實世界更有吸引力,所以人們可以在那些文字中體會到更豐富的感受。每個人生活的環境有限,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創作出打動人的作品,就要充分發掘生活背后的不平凡意義。
作家可以寫別人的故事,也可以寫自己的故事,而這種客觀陳述都需要經過豐富藝術加工的。這可能有點像音樂里的變奏,一個主題可以玩出許多的花樣,作者要像一個萬花筒,不重復自己才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能把一個故事寫得讓人感動,的確需要一些技巧,最關鍵的是與自己創造的人物之間建立共情關系。
那些故事的講述者,可能并不是小說家,文學家,但他們的那些鬼怪,精靈故事卻活靈活現,驚悚詭異,充滿了神秘感。這也讓先生從很小就學到了如何把故事講得讓人身臨其境。這種用“耳朵閱讀”的經驗,為他日后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所以讀他的故事明知是虛構,還是會不自覺地被吸引,跟著情節喜怒哀樂。
讀這本文集讓我看到了成為一個職業作家的不容易。寫出優秀的作品不僅需要日以繼夜勤奮地工作,還有幾十年如一日的熱愛,癡迷和用心積累。當我們看到那些令人感動的文字時,的確是一位作家用他生命體驗書寫的。好的創作調動了身體所有的感官,我們才會閱讀時感同身受。成為作家是修行,長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