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
閱讀很重要。
然而,
又有多少人,
能夠長期保持閱讀習慣呢?
“沒時間”
“看書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
“看書太慢效率太低”
我們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不讀書。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
2016年底,
幾乎不讀書的我,
也許是因為極度的知識匱乏,
對渴望通過讀書獲得個人成長,
有強烈的渴望。
鬼使神差地告訴自己,
從現在開始,
讀書讀書讀書。
于是乎,
硬著頭皮,
捧起“四大名著”,
在瞌睡和精神煎熬中,
啃完了紅、水、三、西。
在不斷反復地自我否定和放棄中,
在刻意的自我逼迫中,
2017年讀完了20本書。
盡管讀了好像跟沒讀一樣,
但卻自豪的跟妻子說,
“我今年讀完了20本書”
這比我前30年所讀課外書的總和還多。
20,
這個數字激勵了我,
使我在2018年有了更高的目標,
38本,
這是2018年的新高度。
盡管煎熬仍在,
也時常覺得,
花費大量的時間,
做一件看似沒有好處的事情,
是不是有點傻?
直到2018年底,
兩年過去,
才隱約覺得,
讀書,
是真的有用,
不管是讀所謂的有用的書,還是無用的書。
空蕩的書房,
慢慢充實起來,
精神的廢墟,
也開始煥發光彩。
我不敢說,
讀書一定帶給你黃金屋,
或者顏如玉。
但從此,
內心不再孤獨,
精神不再荒蕪。
2019年,
讀書,
不再是生活中多余的存在,
不再是強加于人的煎熬,
變成了自然而然,
變成了和吃飯睡覺同等重要,
50本,
新的記錄也即將誕生。
也許你認為,
強調讀書的數量,
是膚淺的,
甚至會覺得是對書的褻瀆。
我只想說,
毛主席早就教導我們,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我通過親身經歷告訴你
當你的閱讀量累積不超過500本時,
強調閱讀數量是必要的。
讀書,
永遠是個人的事情,
不需要喊口號,
不需要別人勸,
讀書的好處只有讀過了才會知道。
而
“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