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沒有好壞,都是人的思想在作祟,你之所以覺得不幸福,主要是心中大象的負面情緒反應造成的。
今天用黃金思維圈來看看這本“21世紀最不應該被忽視的心理學家”之作吧!
首先就標題,我們來看看作者眼中的“大象”和“騎象人”。海特認為,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半,一半像桀驁不馴的大象,一半又是理性的騎象人。桀驁不馴的大象指的是人內心的自動化系統,包括內心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等;理性的騎象人則是能進行各種理性思考,提出理性要求,但又無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為。
當內心大象遇到壞事時,其反應比遇見好事反應更強烈,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遇見壞事的反應更有生存優勢,可是它的副面影響就是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放大負面情緒,讓我們感到不幸福。所以,如果騎象人能夠正確引導大象的話,人就有可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那具體我們可以怎樣做呢?
首先我們要切身感受我們對于幸福的感知。具體表現則為,我們要對現狀有一個判斷的標準,這個判斷是將現狀和已經適應的條件做對比,看感受更好還是更壞,而非和過去的條件作對比。那什么是“已經適應的條件”呢?“適應”其實是神經元的一種特性,新的刺激出現時,神經細胞會產生強烈反應,但之后神經細胞會逐漸“習慣”,對已經適應的刺激反應會趨于緩和。再之,現代科學證明,大多數情況下金錢、權利、地位等身外之物確實受到“適應原則”的影響,不會給我們帶來持續的幸福。就如佛陀所言,放下身外之物,向內求。事實真是這樣嗎?
就佛陀所言,后現代科學又發現其觀點不夠全面,因為確實有少數身外之物能夠給我們帶來持續的幸福,值得我們追求。例如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會讓人感到幸福快樂,而快樂的人又會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全身心投入自己熱愛的事業也是值得追求的身外之物,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全力以赴投入往往會讓我們感到幸福,就如花不脫女神說的“階段性,集中力量,打硬仗”。
除了上面提到的適應原則,內心的大象在感受幸福的同時還遵循著進展的原則,即為朝著目標前進比達到目標來得快樂。每當內心的大象做對一件事情時,大腦會分泌帶來快樂的多巴胺物質,但這樣的滿足感持續的時間并不長。我們只有在向目標一步步前行的過程中,才會持續不斷地感到幸福與滿足。
最后,學會在生活中忙里偷閑吧,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風景無數”,大自然總能夠帶給我們對于生活的全新理解。
作者:喬納森·海特,積極心理學的先鋒派領袖,被人們稱為“21世紀最不應該被忽視的心理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如何在組織中運用積極心理學和道德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