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困難并不一定全是書讀得少,閱讀雖然也占一部分,畢竟 讀書總會有幫助,如果書讀得不恰當,反而也會千萬障礙。
這就好比,你不會游泳是因為接觸水少了,可常在水邊生活的人,也有可能不會水。
所以想要寫作好,必然條件是多讀書,但多讀書也未必能夠寫好文章。
有點繞,但理是這個理,關鍵是啥呢?
關鍵是思想,從你開始有寫作這個思想起,一粒種子就在你的大腦里種下了,你想要這棵樹發芽生根,需要提供養份和水(如果土壤是書,那么思想就是陽光,養份就是動力)缺一不可。
一、土壤與書籍
土壤中的各種條件不足,那發出的芽肯定會孱弱,經不起風雨。我們要多讀書,讀書要廣,讀書還要講究方法。
死讀書,讀再多用處不大。
你即便破了萬卷,其中的道理不通,沒有及時提煉出體系,書中知識消化不良,不能全然吸收,等同于白讀。
比如,你今天學了水池放水入水的公式,學會解此類題型,明天換成公路行車,你就會撓頭。
如果能夠把理論提煉,換任何形式,都一樣能做出來,這才算是把書讀透。
又比如,有個網友向我請教,說信奉儒家思想,又感覺與世俗隔著距離,總看不起別人,明知這是不對,又無法控制,就很苦惱。
這根本就是對儒家思想不夠深入了解:儒家本來是用來輔助君主的,所以才會學習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許多貴族都不學這么多樣。
可到了元朝明朝,經過朱熹改造過的儒家思想,已經有些變味了,根本不符合時代潮流,因為特殊情況,也因為懶,人們還沿用這一套,一直到了現代,還根據上面的思想,不靈活機變,那不是苦了自己?
思想是用來改造人類的,有些書中的思想更加嚴重,是用來束縛人的思想的,要正確對待。
讀書要靈活,要機動,更要深入淺出,懂得借鑒也要懂得置疑,這樣才能在百杯水中采取精華,供你寫作之用。
讀書的方法,我的文章寫了太多,都已經升級到3.0的版本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找來看看。
二、陽光與思想
思想才是重中之重,思想是你的內部世界,也是你寫小說的骨架。
每本小說都有它的思想,有的是爽文只圖一樂,有的是自己心底的遺憾,寫出來希望能走出來,有的是對未來的期待,也有些是對現實的不滿,通過意象式寫作委婉表達心聲……
無論是哪種,朝氣蓬勃或是意志消沉,都是你的思想,思想放在大腦中是死水一灘,只有通過各種手法(寫作技巧)表達出來,才能變得搖曳生姿,雜花生樹。
而在表達思想的過程中,要懂得哪些是對的,哪些是偏執的,世界這么大,思想這么多,肯定有貼近宇宙的,也會有和宇宙規則背道而馳的,必定要能夠分辨,能夠與大眾貼近,才易于傳播,讓你的寫作更加明朗。
思想深刻了,寫作就不是困難之事了。
三、肥料與動力
寫作需要持續不斷的動力,每個長期寫作的朋友都會遇到瓶頸,或是惰性的攻擊。
心志堅定的會想盡各種方法與之對抗,心志不定的就寫寫停停,再次者干脆想躺贏或是躺倒放棄。
如果想要用寫作來賺錢或是堅持,就和任何工作一樣,先去學習技巧,再多加以練習,誰堅持到最后,成為標兵,才能獲得光榮。
所以寫作困難與動力也有極大的關系。
總結一下,學會讀書方法,掌握思想方向,凝聚動力,讓你的寫作之樹砍掉不必要的枝椏,成長為健康茁壯的頂梁柱。
民間的說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所以說到最后,還是你最重要,前面的幾句話也極具參考價值,不如按這個說法去做一做,試一試,找到各種好方法解決寫作困難。
關于寫作的技巧,我也寫過很多,可以關注一下。
多看書,多閱歷,多參悟人性,多學習,多思考,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