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圖2》在新西蘭上映的第一天,朋友圈已被刷屏。我雖然很喜歡這部電影,但還沒有去看。也許是怕續集總不夠好,毀了我對這套戲的看法。
但是剛好前兩天Facebook的“回憶提醒”讓我找回了當時看完第一部時寫下的影評,再讀一次,發現自己的想法沒有改變,感覺慶幸。
特在此和各位分享。
假期的第一部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
原以為這是一部情節簡單的愛情喜劇,最適合用來打發早晨慣性醒來又不愿意起床的時光。
誰知道,這電影會讓我哭濕了枕頭。
電影的女主角算是典型的拜金女生,幾乎不會英文,卻精通化妝打扮,對名牌瞭如指掌。
作為別人的情婦而到西雅圖待產的她,總以為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在她身邊有月子中心的司機——與她截然不同的男主角——年紀比她大很多,有個很會賺錢的前妻,曾是國內知名醫生,卻為了女兒甘愿放棄一切到異國生活。
女主角在男主角的帶引下,逐漸看到生活本來應有的樣子,與其同時,她的情夫在國內被警察捉走,她從闊太變成窮光蛋。
為了還沒出生的孩子,她必須自力更生。
她把那些在她眼中再沒任何意義的名牌包拿到大街上兜售,還堅決不要剖腹,只因為動手術要比順產多花兩百美金。
男主角說:
“錢可以買游艇法餐,也可以買豆漿油條,就看你怎么用。”
女主角說:
“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
這樣一個男人,卻沒有令她留在西雅圖。
她情夫洗脫了罪名,把她與孩子接回北京,然而對著空蕩蕩的豪宅,乏味的時尚大衣,她只有寂寞。
她已改變,不再是物質至上京城女伶,她決意分手,做回在西雅圖那六個月最真摯的自己。
她一人分飾父母兩角,把孩子照顧得妥妥當當,還建立了美食網站,靠自己的雙手養活母子二人。
她沒有忘記那個世界上最好的男人,只是,她想讓自己變得美好,好到配得起這麼一個他。
于是離開西雅圖的這幾年,她沉靜,存積,等待,終于在帝國大廈上,重遇了那一位命中注定。
從小我們就被灌注一個觀念:門當戶對。然而什么是門當戶對,女生們,你真的知道嗎?
在我看來,門當戶對指的不一定是家財,卻一定是心靈。
很多人現在結婚都沒有在談感情,而是在談房子。OK,對方有能力買房子,你是不是也有這個能力呢?沒有這個能力,你至少應該要有這份決心吧?
一點都不想付出,卻妄圖獲得幸福的生活,像女主角所言,你美國電影看太多了!還是你認為,婚姻就是一場明碼實價的交易?
游艇法餐,豆漿油條。
昨天我媽媽問我,衣服夠穿嗎,是否需要寄點給你?我才突然發現,過去一年我都只有一行李箱的衣服,現在多了,原來我根本穿不完。
我們的人生,到底是否真的越多越好,越貴越寶?
我跟幾個生活新西蘭時間比較久的中國學生聊過,她們普遍覺得回國與朋友之間有距離,思想完全不一樣。
國家的科技一日千里,某些國人的思想卻一直在退步,到底為什么,這個社會栽種在我們身上的,會是如此一種觀念?
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會遇到怎樣的人。
如果你是那種在保險套上戳個洞要懷孕的女生,那你老公日后定必也會戴著保險套去戳別的洞。
我們要被愛,首先就得愛自己啊!
五六年前我寫過一篇日志,內容大概是:我要好好地生活,到我有一日遇上他,他才會認出來,這就是他想要找的那個平凡卻唯一的人。
后來我遇到我的前任,我以為我已經等到,最后卻發現他不夠好,因為我也不夠好。
然而,我在愛情的跌撞上找到了人生進步的方法,就算受盡痛苦,歷經折磨,我也不能放棄這蛻變必經階段。
偶爾,我也會感到失望,關于生活,關于愛情,但我就是無比執著地相信著四個字:好事多磨。
“我在努力讓自己的肩膀強壯起來。或許會苦,會累,但是每一分錢我都掙得硬氣,花得踏實。我覺得只有到了那一天,才有資格對我愛的人說,嘿,我準備好迎接愛情從天而降了。”
如果你也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