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事特別早,即使離家多年,也仍然記得,兒時曲阜老家那個小村子里曾飄過的叫賣聲。
“換饃饃!”“換西瓜!”“換燒餅!”……每一聲叫賣,都足以引得口水直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農村走街串巷的交易中,很多都是以物換物的。
但是有一種需要現金的交易,卻是首先以賒賬的方式進行的。
記得每年一開春、天氣漸暖的時候,都會有小販來村里賒小雞。他們先從孵化場買來剛出殼的雞苗,裝進籮筐,然后用自行車載著,逐個村莊、每條小巷都逛遍。
一進村子,他們便拉開嗓門,用具有極強穿透力的聲音喊到:“賒——小雞——來,賒——小雞——來……”
所謂的賒小雞,就是小販在春天把雞苗賒給農家,用本子記好賬,到秋天的時候再來結賬。因為雞苗究竟質量如何,也就是健康狀況、存活率到底好不好,等到秋天自然就有結果了。賒小雞,可以讓農家放心。
每當聽到“賒小雞”的喊聲,村里的女人們便紛紛走出家門,圍攏到賒小雞的人周圍。談好了價格,女人們便開始挑選小雞。小雞長著黃色的絨毛和尖尖的小嘴巴,嘰嘰喳喳叫個不停,非常可愛。孩子們也聚攏在周圍,同樣也是嘰嘰喳喳,摸摸這個、看看那個。
有時候,小雞們擠來擠去,有時候會全部向籮筐的一角聚攏,這就會過于擁擠,小販就用手輕輕地撥一下。有的小雞會不小心被絆倒,再被其他小雞踩幾腳,然后它就趕緊掙扎著站起來,委屈地喳喳叫兩聲。
孩子們看到這些,總是會調皮地笑出聲來。
每年春天,母親都會賒上20只左右的小雞來飼養。公雞吃肉,母雞下蛋。雞蛋除了吃,有時候還會積攢起來賣給同樣走街串巷收購雞蛋的小販或者去集市上賣。
我最愿意跟著母親挑選小雞了。一是小時候有大把閑暇甚至無聊的時光;再則,明媚的陽光下,看著那一只又一只活蹦亂跳的小雞,聽著那清脆的音樂,真是難得的享受。
挑小雞的時候,母親總是從籮筐里選那些蹦蹦跳跳、生龍活虎的小雞。再就是看小雞的雞冠和翅膀,那些能蹦跳得歡、叫聲洪亮清脆的都是健康的——好養活;雞冠小的多數是母雞,長翅膀早的說明長得快。最后還會看一下小雞的屁眼,如果潮濕、拉稀,說明小雞腸胃有問題,很難存活。
小雞賒回家,還太小,害怕被黃鼠狼或者是家貓吃掉,所以不敢直接散養。母親就找來籮筐,鋪上麥秸,再把它們放進去。白天,母親就把小雞放在屋檐下陽光照射到的地方,晚上天冷,再把盛小雞的籮筐搬到屋里。
剛開始的一個星期,需要把小米或者玉米渣蒸熟了再喂小雞。再過一個星期后,就可以用開水泡過之后直接喂了。再往后,就在糧食里加上一些剁碎的菜葉子。
在這個過程中,小雞就長得很快,絨毛開始退去,羽毛開始長出來,腿也變得粗壯一些。這時候就可以放養了,不過到了晚上還得一只一只抓回來放進籮筐里過夜。
夜幕漸漸降臨,在母親的指揮下抓小雞是一件有趣而吃力的事情。雖然這時候,雞的視力會下降很多,可是每一只都不肯老老實實束手就擒,總是會掙扎不停。有時候,已經抓進籮筐的小雞還會順著蓋子的縫隙再跑出來,然后就是再一頓忙活、手忙腳亂地把它抓進去。
等小雞再長大一點,才可以完全散養。開始的時候,到了晚上,需要把小雞抓到雞窩里,過一段時間之后,小雞就會養成習慣,一到天黑就自己跳進到窩里去。雞窩的門晚上必須關好,要不然雞就會被黃鼠狼拖走吃掉。
有時候,黃鼠狼在深夜“光顧”的時候,就能聽到小雞恐懼的叫聲。也有的時候,狡猾的黃鼠狼會沿著雞窩的漏洞或者門沒有關嚴而闖進去拖走一兩只。
還記得有一個周日,母親有事要出去,就安排我在家寫作業,并且不要忘了關好大門和喂雞。
快到中午的時候,我拿出糧食到院子里喂完雞,回屋的時候忘了關堂屋門,然后就直接到里屋寫作業了。
寫著寫著,發現有幾只小雞直接闖進里屋來了。我趕緊扔下筆追了出去,發現堂屋里有七八只雞在到處亂啄,還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不少雞屎。
我一邊大聲嚇唬它們,一邊伸開雙臂往外攆。就在最后一只雞要跳過門檻的時候,我關上了房門。
結果,那只小雞在門檻上沒站住,又掉落回堂屋,正好被門扇擠到了腦袋,頓時就癱軟在地。
那只雞已經養到有鴿子那么大,如果母親回來知道我擠死了小雞,肯定會嚴厲責罵我。我當時真是又懊惱、又害怕,捧著它左晃晃、右晃晃,希望它能醒過來。可是,它一點反應也沒有,身體還是軟軟的、癱在那里。
民間的土方說,可以把它扣在瓢下面敲一敲。我就有病亂投醫,手忙腳亂地找來一只瓢,先把雞放在地上,再用瓢扣住,不停地敲啊、敲啊……可是它還是一動不動。
不知道敲了多久,看了多少次,直到我最終不得不放棄,把它扔在那里繼續去完成作業。我一直也懸著一顆心:完了,母親肯定會罵死我。
寫完作業以后,我開始變得很無聊。在院子里走了一圈,看到還扣在地上的瓢,就想把它收起來。結果我剛拿起來,原本扣在下面的那只小雞就撲棱一下跳了起來,一下撞到我的身上,又馬上退回去,低著頭、溜著尾巴,慌不擇路地跑開了。
萬幸,剛才只是把它擠昏了而已,經過了一個多小時,它反而自己醒了過來。這樣,我就不會因此而挨罵了。真是如釋重負啊!
不管是小雞病死了,還是被黃鼠狼吃掉了,再或者那只小雞如果真被我擠死了,到最后都不用再付錢了。
每年,我們家都會賒20只左右的小雞,最終成活下來的大約十三四只或者十六七只。
秋天,小雞漸漸長大,有的母雞開始下蛋了,小公雞則開始生澀地早上打鳴。到了這時候,當初賒小雞的那個小販,就會拿著那個記賬本來村里挨家挨戶收錢了。
每到一家,主人就撒幾把糧食把雞喚出來,小販就跟主人一起數雞的成活數量,然后按照數量付錢、劃賬。
時光匆匆而過,賒小雞這個行當,怕是不會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