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嚴格意義來說,這是實質介入培訓工作的第三個工作日。一天八個小時,這一天關于培訓工作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談點想法,并總結一下:
外部的接觸
? ? ? ? 一是外部的對接方面,主要是對接政府部門、外部培訓機構,事情只有一件,就是送人去學習,篩選合適的機構。
對接政府部門源于上海對企業職工再教育的支持,每年有按照企業營業額一定比例的返補貼。這次申報的是2016年的,交接的時候被交待這個月15日前需要處理完所有的材料申報事宜,這個材料申報主要在系統里完成,新人舊事變新事,從系統端口的重裝、材料的熟悉、QQ群的加入、人員的熟悉都從頭再來。端口做好了,人員也對接上,詢問的結果跟交待的不一致,只好與對方的領導電話確認一下結果,待結果跟自己獲得的信息一致時才放心。所以這一方面與政府人員的熟悉真的很關鍵,推及到工作中,露臉,常溝通、聯系真的也是很重要的,所謂人際關系是需要經常用一些有的沒的的事情去打擾的。
對于生產運營與總監班之于上海復旦大學的對接,也是需要對人員的熟悉,另外還需要對參加過這個班級所有人員的掌握及其后續學習所帶來影響的跟蹤與評估。鑒于此就必須得到近些年所有參加過生產與運營總監班人員的明細匯總。數據從復旦大學那里來。這是可以進一步做的,再進一步就是可以從學員那里得到生產與運營總監班的所有課程、課程材料備份。
課程開發設計的外聯得到的啟示就是外派培訓或是內訓工作的啟動宜早不宜遲,至少提前2至3個月的時間,這樣議價與安排方面都比較寬裕。另外就是要理解清楚外訓的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要求對方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懂得抓住事情的中心,提出高質的問題,這是與外部培訓機構溝通的關鍵核心。方法嘛,就是實踐中學習,邊學習邊調整。
培訓機構的推課是見視野,也是溝通的過程。這個要看情況,如果時間不允許則長話短說,如果允許可以相應的提出更多的問題,獲得更多的培訓最前沿的動態,最前沿的知識,也可以接識一些不同的人,了解不同行業人生百態。這是聊的部分,可以做的便是對這些培訓機構的信息的匯總與分析,可以通過對他們機構、優勢的了解,構建企業外部培訓、學習資源庫。
內部的推進
二是企業內部培訓工作,主要是金眼與金鯊兩個訓練營的推進。培訓組織是一部分,培訓組織者在培訓后不斷的跟進與推動也是必要的。培訓組織者就相當于面包中的發酵粉,需要在里面不斷的攪和才能讓原本天然而本真的面包不斷地發酵,長大成一個人見人愛的大大的面包。這個過程需要動些心思,運用一些技巧,還得懂得心理學,找到團體中可以和自己一起攪和的鯰魚,加速培訓實際效果的落地。從金眼與金鯊開始吧,無論如何總有一個開始的節點,開始的東西雖然粗糙卻極其珍貴。
訓練營的主導會面臨很多的問題,開場如何給老師開?培訓氛圍如何營造?對于不請假的人如何處理?對于請假的人又如何處理?對于遠在咸陽、溫州的非學員卻十分期待課程的人又該如何處理?安排的時間與學員的工作相沖突了該如何協調?約好的老師的課突然爽約了該怎么面對?跟課的過程中你坐在教室里要做的、能做的又是什么?實際上你又會做些什么?想想是很期待的事情,兩個營都開始了,我卻沒有跟過一次現場。只是坐在這里腦子里想得很多很多。
如何組織好培訓管理工作?如何做好內訓師的培養工作?如何發揮團隊的作用?這涉及培訓相關管理標準的修訂?了解到下面事業部、產品線培訓上的痛點,與他們一起找到合適的點子。今天梳理了30幾個人內部培訓管理者的聯系方式,對相應管理標準的修訂也初步有了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