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寬以待人古語有言:和以處眾,寬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寬容是一個人的境界。一個人的最高修養,就是和平的與他人相處,面對下人的過錯不苛責不責罵,而是寬容對待,饒恕他人的過錯。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名相,因“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官位比廉頗要高上一截。廉頗不服氣,并且揚言要羞辱他。藺相如聽到消息后,不僅沒有反唇相譏,反而一再忍讓,避免與廉頗發生沖突。門生得知后,尤為不忿,還以為是藺相如懼怕廉頗。然而藺相如卻說:“秦國之所以不來進犯我趙國,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同在。如果我的忍讓能夠讓趙國處于和平,那受點委屈又有何妨!”廉頗聽到了這句話,感到羞愧無比,于是便“負荊請罪”。藺相如無疑是有德之人,“將相和”的故事,流傳千古,為人傳誦。居上位而不不驕,時時警惕,居安思危,自然人心所向,德高望重。生活中我們也一樣,要學會寬容待人,與人為善,便能得到他人的認可與尊重,福緣自來。
二、以善小而始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道德經》
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抱負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
《法句經》里講:
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小善不積,無以成圣。
莫輕小惡,以為無罪,小惡所積,足以滅身。
水滴雖然小,但是慢慢就能充滿大的容器。不從小善做起,就沒法成圣。
不要輕視小惡,以為沒有罪過,小惡慢慢積累起來,足夠毀掉一生。
“勿以善小而不為”,從小事開始做起,慢慢積累下來,心態自然就會改變,長年累月,人的容貌氣質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慈祥和溫柔都一一體現在臉上,望著這個慈眉善目的長輩,誰會不敬他愛他呢?
正如《周易》中所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個人的福氣不是爭來的,是積德積來的。日常的生活中,一點一點的善心善行積累起來,就是一個人的福報。
三、嚴于律己
古語有云:君子檢身,常若有過。楊震,東漢名仕,一次楊震奉旨出任太守,路過一縣城,當地縣令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學生。當晚,縣令帶著金銀去拜見楊震,希望楊震收下財寶以報對他的提攜之恩。可楊震卻堅決不收,縣令跟楊震說:“現在天色已晚,大人收下,無人知曉”。沒想到楊震卻說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會無人知曉呢?”這就是后世所傳“楊震四知”的故事,楊震也因此而流芳千古。我們處世修身,需要時常反省自己的,警惕自己是否存在過錯,過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斷提高自己道德修養,時刻注意以德修身,勤于自省,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水平。為人嚴格要求自己,哪怕無人知曉也要堅守做人底線,這是為人之道,更是成事準則。因為嚴格要求自己,我們才能在生活中發現自己的缺點,改進自己不斷成長;因為嚴格要求自己,我們才能找到人生的終極目標,朝著目標不斷超越自我。
此文由廣東明鏡閣王師傅發表;想了解更多內容可以關注我,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