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非暴力溝通第二要素是感受。我明白,只有更好體會自己內心感受,才有機會表達它。但是!我就是沒有感覺啊!看到一凡麻麻列出的300種感覺,我想靜靜,恐怕我一輩子都做不了暖男!
一凡麻麻文章:
了解女生這300多種心情,你也可以做暖男
[http://www.lxweimin.com/p/0f6545e2d024]
有什么辦法可以治療無感癥嗎?
回答:
1.感受是什么?
那什么是感受呢?在NVC主持人工具箱中,定義:感受是指:情感,身體感覺,心情,或精神狀態。
翻開非暴力溝通書本第42頁,書本采取列舉方式羅列出所有的感受詞匯,大致可分為喜怒哀懼愛惡欲,加上強弱程度,就形成豐富的詞匯了。
總之,在經歷事件過程中,我們會產生各種情感體驗,存在于我們的身體內。比如,生氣,害怕,委屈,嫉妒交織一起。
2.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感受?
在學習非暴力溝通之初,我發現體會并表達感受,是一個很難的事。
我們很容易說出:“我被誤會了!他太不負責任了!”各種各樣的評論和想法,卻很難說出:“我感到傷心,失望。”
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接受權威教育,要聽學校家長的話。頭腦里塞滿是非對錯的小紙條。跟隨權威,遵從他人,卻遠離自己的內心感受。
比如,小時候,你摔倒,身體感到疼痛,心里感到傷心,媽媽卻說:不許哭!
你會直接否認壓抑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你身體流淌的感受被堵塞;長大后,你身體是難過的,但你卻未能體會自己的難過。
再比如,很多討好型的人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來討好,忽視自己的委屈無奈等情緒。日子久了,他們就會在感受層次有所阻礙。
3.無法體會和表達感受的可悲之處
a.與自己失去聯接
感受,可以幫助我們跟自己作連接。當你能傾聽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之后,才有能力去體會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而當你壓抑感受之后,感受并不會消失,它會從意識轉到潛意識;而當你潛意識的情緒堆積越來越多時,你就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把它們壓抑住。
于是,你沒干什么事,你也沒多少社交,但你就是你就是累。你身體沒有問題,但你就是沒有活力,就是笑不出來,就是跳不起來。
b.習慣性表達想法
想象場景,比如結婚紀念日,先生忘記買禮物了。
妻子對先生說:我覺得你不愛我。
或者,妻子對先生說:老公,我很傷心。
假如你是這位先后,哪種說法讓你內心沒有那么多抵觸,讓你想要關心她?
而哪種說法讓你想要反駁她,保護自己?
當你描述自己的感受時,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你在探索自己的內在體驗。這里面,沒有對他人的指責。而當你描述想法時,就容易指責對方,認為“自己對,對方錯”,在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下,你死我活,彼此的心如何能拉近?
4.如何找回感受?
a.詞匯
從列舉式定義入手,我們可以對照詞匯表一一體會內心。但,要么總差那么點,而且每次對照之后,似乎下次還得重來。
c.身體
另一個辦法是,從身體入手。因為感受是藏在身體里的,不在頭腦里。
這點,我們需要向孩子學習。比如,孩子討厭你,就會向你皺鼻子;孩子一不開心,就嘟嘴;我們聽到不想聽的話,可能會頭痛;心中有悶氣,可能會口腔潰瘍。
人的面部表情,說話音調,節奏及肢體動作,走路步伐都滲透情緒。
比如,當人憤怒肌膚,眉毛會立起來,恐懼會大喊。通過這些外部的身體反應,可以推測人的內在感受。
生氣:臉紅脖子粗,呼吸急促,血壓升高;
恐懼:緊縮,繃緊;緊張:心悸,體溫,發抖,手心冒汗,出冷汗。
或許情緒再加劇,喜會手舞足蹈,怒會咬牙切齒,憂會茶飯不思,奄會痛心疾首。
那我們可以從身體上覺察。靜下心,去感覺自己的每一寸肌膚,每一個細胞,此刻它有什么感受?自己,有什么感受?
只是去看看你的身體有了怎樣的反應,那種感受是什么?
摘自丁茜微課堂的分享:
我個人而言,我傾向表達來自身體的感覺。如手心冒汗,后背有股涼意從尾椎骨往上蔓延直到肚子。我個人覺得,這種直接來自身體的直接反應描述,更原始。比如,我非常興奮和憤怒的反應,在我身體上具有非常相似的呈現。如果我一開始就去定義它“是興奮,或是憤怒“,它會把我導向極不真實的方向。舉例:比如我要上臺演講,當我想到我要面對很多人時,我可能會心跳加快,手心冒汗,兩肩緊縮。如果我把定義為緊張,我可以會更緊張。我自己嘗試過,有時候它是緊張,而有時候它是有些興奮的。后來,我不再糾結它了。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體上。我放開緊張和興奮的概念。哦,是的,我的手心有點冒汗,我的肩膀有點緊縮。我發現,我更容易放松。
想辦法讓你的身體柔軟起來,當你的身柔軟了,你的心也就柔軟了。當你的身心如此柔軟,感受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體會表達就是非常容易的。
c.尋找小伙伴,參加工作坊,創造場域
因為在那種場域中,你可能更開放,在師長朋友的陪伴下,你極有可能去體會到不同的感受。
這并不代表他們之前不存在,只是被你屏蔽了。
如果大家可以直接在這種能量場,聽別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會比紙上談兵和在家作練習,效果會好很多。
資料參考:
-“冰山理論”
-丁茜微課堂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