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一本書,書中有很多顛覆認知的內容,雖然讀著感覺很正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做到的應該寥寥無幾。
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日)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著。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創傷學說的時候說了下面這段話:“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這里是顛覆的第一個認知,從原因輪到目的論。現在很多心理自助類書籍會說,目前你存在的問題是童年發生的事情影響的,這就是原因論。
而目的論事說你想要達到一個目的,讓你在過往的事件中找到能輔助這一目的的事件,從而印證自己的正確性。
這里的關鍵點在于,原因論是你不會輕易改變的,因為已成過去已經是事實,但目的論就不同了,它是主觀的,改變目的,改變結果。
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著,想要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被討厭的勇氣與做老好人是相對的。我們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們自己。想要討好所有人是一種被動的生活方式。
書中講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課題分離。每個人的課題都不一樣,只有做好自己的課題,不干擾別人的課題,才會讓生活成為主動性。
當你不再把精力分散到每一個與你接觸的人的身上時,才會專注于自身的生活,讓它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歡的人生”和“有人討厭自己的人生”這兩個選擇讓我選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過去我們講到自己,想到的就是隨心所欲,想干嘛干嘛,,不想干嘛就不干嘛,但實際上那不是真正的自由。
以上說的只是身體上的自由,我們更深層的應該是心靈上的自由。不為外界的認知所束縛,掌握生活的主動權,主宰自己的生活。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