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在我國為云南特有民族,據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萬多人,絕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之間的山岳地帶,其中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絕大多數,思茅地區、玉溪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國外有少數分布在越南、老撾、緬甸、泰國。哈尼族歷史悠久,早期與彝族、納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歷史名稱。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窩尼"、"碧約(畢約)"、"白宏"、"葉車(奕車)"、"糯比"、"布孔"等自稱和他稱20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多數人的意愿,經國務院批準,以"哈尼"作為統一名稱。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同彝語、傈僳浯、拉(枯)祜語、納西語比較接近,分為哈(尼)雅(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三種方言,方言之間差別比較大,包括十余種土語,不能互相通話。過去哈尼族一直沒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愛伲人土鍋茶,是一種古老而方便的飲茶方法。先用大土鍋將山泉水燒開后,放進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約煮5—6分鐘后,將茶水舀入竹制的茶盅內飲用。這種茶水清香可口,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