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森認為青少年期的發展課題是同一性確立對角色混亂。
這個階段發生在12——19歲左右。艾里克森正是因為對這一階段的論述才顯赫于世的。艾里克森認為這個階段體現了童年期向青年期發展的過渡。
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在尋求自我的發展中,對自我的確認和對有關自我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諸如理想、職業、價值觀、人生觀等的思考和選擇。在這一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個體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一發展的時間維度。而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就意味著個體對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夠將自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確立了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念,并對未來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差別,認識自身,明確自己更適合哪種社會角色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我是誰?”,“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有連貫統一的認識。
給予青少年選擇的權利是滿足其自主需要的關鍵,有利于青少年自我的穩定和發展。
解讀青春期-叛逆是好的開始。
青春期是一朵云,一行詩,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充滿詩意的時期;青春期也是一場積風,一團烈火,是最麻煩的,動蕩不安的時期?要了解如此矛盾的青春期需要找到捷徑青春期的關鍵密碼。
很多家長對孩子進入正青春期后的叛逆頭痛不已。不知如何應對,其實叛逆是孩子逐漸擺脫童年期的幼稚,從兒童期向成年期過渡時心里變化的外在表現,父母需要深入了解子女真正的內心需求。再來審視他們的叛逆行為。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在生理、心理和認知等方面的發展和進步,使他們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成人感”,帶來自我意識的變化,這些變化有助于他們構建自我理論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將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等問題尋找自己的“位置”與價值,建立自我同一性。
自我探索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的核心發展任務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加拿大心理學家瑪利亞根據青少年探索(exploration)”和“承諾(commitment)”為二個研究變量將做同一性分成了四種狀態類型不同的發展狀態,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
1) 同一性擴散(identity diffusion)-“我不知道我未來要做什么?”
指青少年對認同問題不做思考或無法解決,對將來的生活方向未能澄清,對各種選擇既沒有進行探索也沒有做出承諾。這種狀態的青少年看似無憂無慮,甚至有點吊兒郎當,但實際上他們在用使用逃避和冷漠來掩飾內心的不安和自卑。心理學研究表示,長期處于同一性渙散狀態的青少年不愿接受新的事物,包括人和環境出現嚴重的適應問題。內心是焦慮,抑郁和迷茫的,通常他們的自尊很低。對自己沒有信心。
這種狀態也叫認同失敗者。他們對做抉擇沒有興趣,對價值、信念的形成更是不在乎。這些青少年似乎樂意接受新事物,其實他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因此常感到迷一代,也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覺得很喪的青少年。
2) 同一性早閉(identity foreclosure)-“我要當老師,因為媽媽覺得我適合當老師。”
青春期沒有通過探索各種選擇來做出結果,而是被動的接受他人給予的,或選擇現成的結果,非自覺地過早做出了承諾。這種孩子會成為父母期望中的樣子往往就是人們認為的好孩子和別人家的好(乖)孩子的一種,他們非常聽父母的話,不叛逆,也不跟家長起沖突。有研究發現,這類青少年與家庭的情感連接更為緊密,依賴程度和分離水平均高于其他青少年,但由于他們的依賴性較強,比缺乏主見,容易盲從,服從權威,因此當遇到挫折時,容易喪失目標和信心,應對挑戰的能力相對較差。
這種狀態也叫提早成熟者。沒有考慮那是否合乎自己的能力、興趣和是否符合社會的標準。他對權威深信不疑,一旦遇到與權威信念不同的情況時,就會倍感威脅,不知如何去面對。
所以說青春期太聽話不是一件好事。
3) 同一性延緩(identity moratorium)-“我可能成為教師,醫生或律師,但我還沒想好我要選擇哪一個?”
指青少年正在經歷同一性危機,積極地探索有關生活選擇的問題,尋求答案,尚且沒有具體的承諾和最終的決定。叛逆,是該階段的典型標志。他們會對父母的話,表現反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爭論不已,他們開始穿奇裝異服,聽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喜歡一些他們認為有個性的偶像明星。這些行為都是探索的過程。
這個階段是形成同自我同一性的必然經過,出現叛逆是最好的開始,還有在青春期經歷了自我懷疑,混亂和沖動,通過各種不同的嘗試和探索,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未來才能發展得更好。有研究發現,青春前期孩子表現的叛逆越多,就越容易在青春后期建立同一性。
這種狀態也叫尚在尋求者。此時青少年正處在危機中,但是還沒有投人。也就是處于抉擇的過程中。這種青少年在面對新環境的時候,還不能在原有的經驗上發展出另一套適應現實情況的價值觀體系和行動方案,還須繼續摸索。
4) 同一性獲得(identity achievement)-“我喜歡唱歌,我想要當歌唱家。”
指青少年通過自身的探索,評估了各種選擇后做出自己最終的選擇,確立了特定的目標、信仰和價值觀的承諾。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明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對未來自己的未來有一定的目標,對學習,工作和生活有熱情的投入有腳強的成就動機,因此會出現的,因此會表現的更成熟,心里也更為健康。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但很多孩子上不能在青春期做到這一點,有的要到大學階段,有的可能會更晚。
這種狀態也叫認同成功者。這種青少年在面對新環境時,不會顯得驚惶失措,他會綜合各方面的信息,重估過去所接受的與目前所面對的,整理出一個行動的依據,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和自身的發展。
影響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關鍵因素是父母
在青春期階段四種自我同一狀態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可能在不同的同一性狀態之間轉化研究發現,在青春期早期用多的個體處于同一性延緩狀態,但也有一部分處于同一性早閉狀態。整體上同一性的狀態在整個青春期處于前進的發展模式中。
火爆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從大女兒身上能夠清楚看到自我同一性狀態變化的過程,小時候父親給他安排了未來的目標成為一名摔跤選手,看到年幼的朋友結婚,她覺得自己無能改變現實,摔跤則可以讓他把握自己,把握未來,這促使他進入了同一性早閉狀態。之后進入體育學院,脫離了父親的管教,她開始尋求獨立自主留起長發,學新的摔跤技術就進入了同一性延緩狀態。最后,她開始審視自己認知上的錯誤,明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重新向父親學習摔跤獲得比賽的勝利。最終進入了自我同一性達成的狀態。
大女兒從早閉到延緩再到達成其統一性的發展,受到了自身性格,同學,老師,教練等多種原因的影響而影響她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最關鍵因素是她的父母。
警惕不良教養方式影響孩子自我同一性形成
遺憾的是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常常會采取一些不當的做法影響子女自我同一性的發展著,阻礙子女自我同一性的達成。青春期兒童出項強烈的獨立感和成人感后會想要更多自由,有些父母卻不愿意給孩子自由,甚至比孩子應該有的還少;有些父母則完全撒手給孩子的自由比應該有的還多。這些不良的教養方式都可能影響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導致自我同一性發展停滯不前。
一項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國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比西方國家更高,在面對孩子的叛逆表現更多采取控制等管教手段,讓子女回歸自己的預期。心理控制是父母控制中的一種消極教養方式,指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采取“愛的收回”、“引發內疚”、“人生攻擊”、“忽視情感”等心理控制性的策略侵入子女的心理世界,無視子女的情感需求,迫使子女順從父母的需求。采用這種手段的家長往往會對孩子說,“媽媽都是為了你好!”、“爸爸媽媽工作這么辛苦,你不好好學習怎么對得起我們?”、“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引發孩子的那種內疚感是中國父母促進子女社會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心里控制會引發孩子的消極情緒,導致違紀、攻擊等問題行為,甚至與自殘,自殺等危險行為有關系。
心理學研究發現,心理控制會導致同一性擴散和同一性早閉,父母將自己的標準和愿望強加到孩子的身上,導致孩子忽視自身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從而逃避或推遲對自我的探索導致自我同一性擴散,當孩子受到父母愛的威脅時,不敢進行讓父母看來有些“出格”和“不正常”的自我探索和嘗試,他們會將父母的期望和要求確定為自我的選擇導致同一性早閉。
父母要減少對孩子的心理控制,拿掉為孩子好的借口,采用更加民主和寬容的教養方式來對待青春期的子女別與孩子更多的自主權,幫助他們樹立進入自我探索,最終實現自我同一性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