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親子記錄
昨天下班到家之后看到孩子正要出門出去玩,不過這天真的是很熱啊,吃過晚飯后,一家三口準備出發逛逛超市買點水果,爸爸帶孩子去了海鮮區,帶孩子去看魚,烏龜和牛蛙等,東西買齊了之后,寶寶看我買了蛋糕,他想現在吃蛋糕,我說我們回家在吃好不好,寶寶答應回家吃。回家的途中,爸爸讓寶寶說“烏龜”和“牛蛙”,我想應該是今天新學的詞語,寶寶說的不太正確,說“龜龜”,“牛微”,居然還說了一句“蛋濤”,看著寶寶吚吚啞啞的學語,真的是每天都在成長,每天都在進步。
晚上睡前我給寶寶看了哈爸視屏,寶寶很喜歡聽哈爸講故事,聽了《大衛惹麻煩》《鴨子騎車記》,寶寶喝奶的時候我也給寶寶講了《大衛不可以》,聽完故事寶寶安然的睡著了,一天過去了。
自我反思:在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和警醒,困難的不可想象。雖然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聽課、看書、講繪本、學習,但是我想終有一日我在回頭看的時候,原來我已經走了那么多的步,我想我會有一點點的小成就感吧。
(二)自我成長篇
孫瑞雪老師的《愛與自由》摘抄
詞語捕捉住了感覺,穩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明晰的屬他的對象。蒙特梭利說,這個東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智力就是這一過程,這一過程中的每一種感覺上升,都和其中的經驗和體驗連在一起,兒童天生具備這種能力。這種能力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過程每個人也不一樣。
人的培養過程應該是一個個性的培養過程,但我們往往把個性理解錯了,以為調皮搗蛋、胡思亂想的人才富有個性,其實不是這樣。當一個人對事物有獨特的感覺能力和把握能力時,他就是一個有創造力的人。這樣的人可能是沉思的,寧靜的。
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
成長中的每個敏感期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指導,我們甚至沒有在“自己發展”時得到尊重,我們深深的、獨到的思維能力喪失了。蒙特梭利說:我們造就了大量的平常的人。而那些有獨特思維的人就作為有創造性的人而存在。蒙特梭利說:“理性提供了最初的動力和能量。各種印象被整理、排列起來服務于理性,兒童吸收他的最初的印象來扶助理性。”這個理性的過程就是一種自發的運動。
自我反思: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我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關注和指導,我一直認為我家孩子是調皮,倔強,任性,現在看了這篇文章后我覺得我是錯的,不能因為這些就果斷的判斷孩子的個性、思維、潛力換個將來,這些都是隨著孩子的經驗和體驗自發而上升的,并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給孩子創造不一樣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