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祈禱和愛情》觀后感
—用社會交換理論分析女主的三段親密關系
? ? ? ? ? ? ? ? ? 2021.9(侯瑩作業)
作為一個年輕干練的人氣作家,莉茲擁有常人難以理解的感性的想法,她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一份新的自我,她放棄了歲月靜好的生活,推掉過往的一切,踏上流浪的旅途,找尋自我。她最后終于領悟到,我不是需要退出,我是需要改變。在三段親密關系中,她一直在尋找自己。按照社會交換理論,人們都在尋求以最小代價獲取能提供最大獎賞價值的人際交往,我們只會與那些能提供足夠利益的伴侶維持親密關系。
第一段親密關系中,雖然丈夫很優秀,但是在婚姻中她感覺失去了自己,婚姻中的獎賞是優渥的物質生活,但是代價是她找不到自我,對親密關系發展不確定的擔憂,對伴侶的缺點感到的沮喪和因為身處親密關系而不得不放棄某些事物,比如,她四處旅游的夢想,因為不能實現而感到的遺憾,她感覺在婚姻里就像行尸走肉,因此她縱使付出金錢的代價,依然毅然決然選擇了離婚。
第二段親密關系是在她漫長的離婚拉鋸戰中認識的,一個有信仰的演員,他們沒有婚姻的羈絆,所以關系也更加不牢固。曾有一段時間,她感覺到幸福,但這種幸福并不穩定。在意大利的時候,給“自己的用詞”(理解為人生角色)她是女兒,是離過婚的女人,是作家,卻唯獨不是她自己。女主始終在尋找自己,不論是在美食還是祈禱或者愛中。我想起了《心靈捕手》那部電影,威爾就是因為依戀障礙,害怕被拋棄,所以不敢愛,當親密關系過于貼近,他就會恐懼被拋棄,所以先拋棄對方,陷入強迫性重復,女主也有點,電影沒交代她的家庭背景,我猜她的童年也缺乏安全感和抱持環境的神在我心中成為我,正是六祖慧能說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一切向內求她在婚姻中迷失了自己,可以說她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在第二段關系中,朋友老公說,發現她越來越像大衛了(男友2號),她被戳中,導致幻想破滅,分手。
第三段親密關系是她在印度朝圣之旅中認識的,那個時候她的人格經過洗禮相對穩定,思想也更成熟了,她來到印度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祈禱、冥想。他們說,冥想能夠讓人的身心處在一種極度放松的狀態,能夠與神靈相通,站在最高點看待自己微妙的人生。在這樣的生活中,她找到了一種生活中的平衡與安穩。但是當第三個愛人邀請她去島上過二人世界時,她內心的平衡被打破,退縮了。她害怕在親密關系中再一次失去自我。害怕愛人也害怕被愛。后來,心靈導師賴爺告訴她“為愛情失去平衡,也是平衡的一部分。”于是她頓悟,最后選擇了勇敢的去追求愛情。
女主最后說:假如你有足夠的勇氣來拋開原有的舒適區,離開那間你熟悉的讓你感到苦澀而有憤怒的老房子,重新出發開始尋找真理的旅程,無論從內心還是外在。假如你真的能夠視所有在旅程中發生的事當作成長的線索,假如你接納在旅程中所有遇到的人都是你的老師,假如你準備好了大部分,去面對和原諒一些有關你自己非常艱難的現實,然后真實將不會被你隱瞞。其實生活的態度就像莉茲在影片末尾的內心獨白的那樣“過去的老故事,就讓它過去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如果可以的話,我祝愿每個女人,都有一段這么棒的自我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