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書的時候,彼得·蒂爾的一句簡單的話,引起了我的思考。
【每當我面試應聘者時,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在什么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時,竟然不知道該用什么詞語或者什么樣的故事和經歷去回答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我開始反思我這22年學到的東西和受教育的模式。
這類疑問和挫敗感就在前兩天剛剛發生。我在廣州圖書館還上幾個月借的書,那時候已經在深圳明明家住下,剛好之前加入廣州的一個組織,負責活動的小伙伴找到我,說組織在周日的時候準備舉辦一場交流會,希望我可以作為一個職場新人,一個學姐的角度給在座的各位做分享。
我天生很喜歡分享和總結,無論好的還是壞的我都要把心里的真實感受傾訴出來,頭腦里閃過幾個片段和故事,當時心里想著或許可以講講試試。抱著一個可以試試的心態,雖然沒有當時答應那位小伙伴,但心里已經開始準備想要表達的東西。
當天晚上我去廣州的朋友家留宿,跟她說了這件事情,她跟我說對待學弟學妹渴求知識的面孔讓我一定要認真負責,半夜輾轉難眠的我開始思考我可以跟學弟學妹分享的東西,開始考慮學弟學妹可能會提及的問題與困惑.......這才恍然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真的沒有底氣去做一個分享者,去做那群人的中心。我怕自己的言論偏激了,又怕自己說的故事不夠吸引人,還擔心著經歷是否過于平淡了..... 諸如此類。
從那天起,我開始不斷的學習和總結,去記錄每一天心情的變化。我希望自己可以慢慢建造自己的底氣,把地基打牢,信心滿滿的站在臺上,不再錯過機會吧。(結束語有點倉促,我要看書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