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曾經覺得寫的很不錯的文章,投了一次稿,沒中,隔了幾個月翻出來,修改擴寫了后半部分,再投,又沒中。
于是這兩天在重新審視這篇屢投不中的稿子,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可左看右看都覺得是篇不錯的稿子,因為自己是花了力氣和心思的,就像看自家孩子,怎么看怎么好。
不過在今晚,耐下心來在夜深人靜的時刻再重讀、重改后,我終于發現了問題所在,問題就在于我弄混了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看的。
文章內容是成長的主題相關的,仔細讀來才發現,第二部分寫的主要是給家長看的,而全文實際是寫給學生看的,這篇文章出現了兩個主體角度,要表達的主旨就顯得模糊混亂了。
這不是一篇需要體現雙方意見的稿子,我想要的它的受眾只是作為“學生”的這一群體而已,所以文字也應該做到“從一而終”。
想明白這一點再看這篇稿子,就會發現問題其實很嚴重,不是簡單的刪除寫給家長的那一部分就行的,因為即便當初寫的時候對話主體有混亂,但段落之間還是相互聯系的,一刀切是不可取的。
比起寫稿,改一篇稿子更難,要重新梳理邏輯關系,這篇除了開頭幾乎就是要完全打亂重寫了。
改著改著就想放棄了,現在明白為什么有小說作者棄坑了,自己挖的坑,埋起來太費勁了,不如新開一個坑來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