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棄”也是一祌關愛
病原體或疾病之所以影響我們的行為都是為了一己之私。當 然,這并不是疾病影響人類行為的唯一途徑。其他諸多因素,包括 個體、文化和社會準則都會不斷演變,以幫助我們遠離或控制疾 病。一些行為是人體的本能,例如當我們看到某些東西或聞到某種 氣味時,會有厭惡之感,這其實就是為了促使我們遠離動物的輿便 或腐敗的食物,因為其中通常包含大量傳染性物質。但另外一些, 如打噴嚏時捂住口鼻,是社會禮儀約束的表現;飯前洗手也是如 此。我們把對疾病的所有反應統稱為“行為表型”,其實我們所看 到的生物體的全部行為都是為了主動操控它們的遺傳特性和環境間 的關系,以最終造福自己。
一些進化心理學家(從進化角度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家,他們 致力于探索特殊的行為方式是否有其進化優勢)甚至認為,人類本 能的恐懼陌生人可能也是根植于避免疾病的需要。這一理論的基礎 是人類有兩大基本的生物學需求——生存和繁衍,這促使我們形成 核心社交圈,以保證我們的孩子和至親能健康、安全的生活。這意 味著,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我們寧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確保 后代,乃至至親的安然無恙。你的獻身能拯救越多的親戚,你就越 會義無反顧。從進化的觀點出發,這確是一筆劃算的買賣:你死去 了,但僅僅帶走了一個人的基因,留下的卻是整個家族和更大規模 的基因庫。
如果你已病入膏肓,或者患上傳染病,你會怎么辦??一些研究 者認為靈長類動物患病后通常會被族群拋棄,這其實部分和它們自 身有關,它們寧愿流浪天涯,也要保護族群的親人免受感染。這一 現象在黃石燕和面象蟲的研究中都有記載,當它們兩者感染病原體 后,都會選擇遠離家人,獨自漂泊。
也有證據顯示一些物種在感染了危險的病原體后,會有特殊的 進化機制避免接觸其兄弟姐妹。弗吉尼亞州奧多明尼昂大學研究眼 斑龍蝦的科研人員發現龍蝦通常群居生活在公共洞穴中,當健康龍 蝦被致命的病毒感染后,它們會被同伴拋棄,未被感染的龍蝦轉身 離開,另覓新居。更令人稱奇的是,在患病龍蝦尚未表現出任何癥 狀以前,未被感染的龍蝦就已匆匆離開了,這可能是由一些化學傳 感器和誘發因素引起的。
關于這一理論,還有問題值得深究。如果某種生物為了保護親 人,而遠離了自己的家園,那么其他族群看到一個陌生者在山頭徘 徊時會有何反應呢??“排外”,在人類社會中這幾乎是一種普遍存在 的本能反應。“排外”可能根源于某種本能,人們希望自己的族群 能夠健康生活、生生不息,所以需要遠離外部的威脅,包括傳染 病。如果事實也的確如此,那么了解其產生的根源就會賦予我們另
一強大武器來戰勝本能,否則它早就不復存在了。
人類與細菌的賽跑
“‘超級病菌’四處蔓延”
“新出現的致命感染使專家困惑不已”
“抗生素作用下細菌仍然瘋長”
這些都是報紙頭條標題。它們是否讓你覺得恐慌擔憂?但現實 的確如此。我們在不斷進化,以求在疾病中存活下來;但與此同 時,致病病原體也在和我們共同進化。前面你已經看到病原體是如 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了,它們從綿羊到蝸牛、到螞蟻,如此不遠萬 里、長途跋涉,只為了感染新的綿羊。因為小的生物體繁殖迅速,?有時候數天就可以更新幾百代。所以從進化的角度看,它們具有明 顯的優勢,它們進化的速度可比我們快得多。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 例,醫生們通常把它們叫做金葡菌。金葡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細 菌,它現在可能就寄居在你的皮膚或鼻腔中。它能引起膿皰,還能 導致致死性的感染,如腦膜炎和中毒性休克綜合征。金葡菌現在是 許多醫院內耐藥菌感染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