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周奕勛的妹妹誕生了。剛成為哥哥的他責任心爆棚,想要為妹妹寫個網頁,所以開始自學程式語言(編程)。沒想到從那之后,他徹底愛上了程式語言,還因此走出了一條專屬于自己的道路。
學習成績不重要 程式語言是真愛
小時候的周奕勛與其他孩子一樣,背負著父母的期待:父母希望他進入好高中、好大學、好研究所,找一份好工作,可是小小年紀的周奕勛卻找不到讀書的意義。
國中一年級時他在一間升學率比較高的學校讀書,父母希望他能夠考上雄中或者臺大,老師也有“不讀書就是廢物”的觀念。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周奕勛認真讀書,成績一度排到了學校前50名。大家都很開心,但他卻很茫然,因為老師和父母重視的“前50名”,并沒有讓他感到快樂。
漸漸地,他不再為考試而讀書,而是把時間放在了自己想學的課程上,可是考試總成績因此出現下滑,父母和老師因此給他施加了很大的壓力,但他沒有妥協,堅持學習自己喜愛的程式語言,堅持寫網頁。

頂著重重壓力,周奕勛始終沒有放棄對程式語言的熱愛。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臺大教授葉丙成的工作坊實習。在那里,他終于找到了心靈的歸宿。那里沒有人看不起他,他也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更加自信。
夢想所在的地方
他存下一些錢,毅然買了機票,飛到了向往已久的美國硅谷。
在硅谷的兩周里,他參觀了谷歌和臉書的總部。他的英文只有基礎的程度,但他聰明好學,很快就進步到能夠跟美國人對談閑聊。他在那里看到了諸多名校的畢業生,但那些人沒有因為自己的學歷而驕傲。在活力無限的硅谷,不管你現在有沒有成就,以后都可能創業成功,那里的人信奉放手一搏。

回到臺灣后,周奕勛將自己在硅谷的所見所聞分享給了幾位有志一同的朋友,幾個國高中生聯合組成了“硅谷之途”(Silicon Trip)團隊,招募對寫程式和硅谷文化有興趣的臺灣學生,與他們分享硅谷的點點滴滴。比起分享專業,周奕勛更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自己解決問題 讓朋友佩服
周奕勛兩次去硅谷,既是朋友又是帶領者的薛仲翔都在一旁。2015年時,薛仲翔在高雄行動科技應用開發者年會中認識了周奕勛,兩人一見如故。他看中了周奕勛的潛力。比起能力,周奕勛的態度更讓薛仲翔敬佩。
第一次去硅谷時,薛仲翔早就辦好了手機SIM卡。他本想幫周奕勛辦理,但當時英文還很生疏的周奕勛卻堅持自己去線上搜集資料。最后他找到的SIM卡,比薛仲翔買的還便宜一些。
這件事讓薛仲翔觸動很大,他表示:“雖然周奕勛花了太多時間,但這種大量搜集并消化英文資訊的能力是非常難得的,我到了研究所才真正學會,15歲的他竟然就已經練就這種能力。”
除此之外,周奕勛對創業的熱情、對程式語言的熱愛,還有那種勇于犯錯的態度,都讓他印象很深刻。籌辦“硅谷之途”(Silicon Trip)時,薛仲翔沒有過多插手,最后出現了成本過度理想化、籌備過程宣傳太晚導致報名人數太少等問題。不過他不在意,還表示:“這是因為他還年輕,經驗不多,這樣的錯誤也在期待之中,我也不會全部提醒他,有些跤要讓他自己跌。”

第二次去硅谷,周奕勛遇到了簡有成。簡有成也是只身前往硅谷的臺灣人。他看著周奕勛積極用不太流利的英語與人攀談,覺得非常感動。
有一次周奕勛從舊金山給他打電話,說他一個人跑了十幾家銀行,終于有銀行肯讓他辦理金融卡了。簡有成覺得很神奇,因為周奕勛只有15歲,又是短期居留,一般來說根本不可能申請到金融卡的,但是他做到了。
要走自己的路
去年時,周奕勛參加了北京AWS技術峰會比賽,又在臺灣申請上美國Y Combinator 創新學校課程。2016年9月,他再次去了硅谷。
現在周奕勛已經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從高中休學,現在擔任臺灣一間App開發公司的實習全端工程師,這是他的同齡人難以想象的。

周奕勛不想成為人們心中那種“自學程式語言的人”。他認為,就像體制教育一樣,自學這條路也不是適合所有人的。他很反感別人問他“去美國或去哪里實習的秘訣”,如果大家的關注點都放在這一方面,那樣走的路也會像體制教育一樣,成為另一種“循規蹈矩”,卻不一定保證人人成功。
經歷過這么多,周奕勛已經不再為考試排名發愁,但他心中一直有一個疑問:“剝除了成績和學歷之后,我們學生還剩下什么?”他的這個問題值得每一個人好好思考一下,上學是為了學習知識,考試是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不是僅僅為了考試而考試。
不定期的在長沙舉辦小型開發者聚會
(斜號開發者社區Q群:538173903)
斜號:為中小企業快速匹配開發人員(www.xiehao.co)沒有(m)小尾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