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雅/文
讀《小徑分岔的花園》一書,實是一個機緣巧合。那是2019年7月10日,乘坐飛機趕往杭州的路上,百無聊賴,隨手翻到一本放座位上的小說,本對這類小說是毫無興趣,可也無事可做,將就看吧,才發現竟被書中的人與事深深吸引,這是一個偵探小說,講述著謎一樣的故事。
這是博爾赫斯的一篇小說,這位擅長于寫虛幻小說的阿根廷作家曾經說過:“沒有一部作品不是其時代的產物。”這部小說的背景是一戰的歐洲,主人翁中國博士余準是一個身在英國的德國間諜,遭到英國軍官馬登的追捕,之后在漢學家艾伯特的家中槍殺了艾伯特,目的是要把艾伯特這個城市的情報通報給他的上司。
題目中的小徑分岔花園“并非真正的花園”,作者是用一個故事揭示了時間的本質,他想象,每條時間線像迷宮的道路一樣延伸出去,平行或者分岔。他描述了所有的可能。故事里的人物可能會在某一章里死去,又在后一章里出現。很明顯,這樣的小說并不會被人們理解,他的手稿也險些遭到焚毀,他的迷宮也沒有被人發現,但一個出家人卻堅持要刊行,這個關于時間的迷宮流傳于世。
在讀到最后一段之前,我們可以很準確覺察到諜報人員余準的作案動機。這位德國間諜行跡暴露、他知道自己在很短的時間內會被對手
殺死、他像所有面臨死亡的人一樣虛弱和怯儒,但出于職業本能,他要把自己掌握的情報傳送出去。他拿出電話目錄,決定謀殺一位住在郊外的英國漢學家,因為這個漢學家正好和聯軍要轟炸的城市同名、消息登出來之后,德國人馬上會明白他傳遞的是什么信息。這就是這部小說繁復的框架,德國間諜傳遞信息的高超手段,很容易讓讀者“買櫝還珠”。
真正的“珠寶”是這位間諜和漢學家的對話,就像博爾赫斯筆下那些蹊蹺的情節一樣,這位間諜正好是中國文人彭取的后裔。這位中國哲人曾經是云南總督,他精通天文、占星、棋藝,又是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
他在人生的巔峰時期隱退,開始修建自己的迷宮,寫一個故事,或者這其實是同一件事。“俄羅斯套娃”又去掉了一層,我們進入文本更深的一層,進入這位東方哲人修建的“花園”,這座花園也是漢學家研究的對象,這個自詡為英國蠻子的文人,在他居住的鄉間也修建一座迷宮一樣的花園,在所有分岔路口,只要向一個方向走,就能走出去。
草草瀏覽完,突然想起白巖松說過的一句話:“先把人生看得悲一些,遭遇苦難時,才會以平常心去面對,躲過了更會竊喜。” 以這樣的心態走長路,苦,才不會給我們那么多的打擊,我們才會有更多贏的機會。
是啊,不管人生經歷著何種的掙扎與挑戰,那或許我們都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雖然痛苦,卻依然要快樂,并相信未來!